針對演藝市場猖獗的“黃牛”,《經濟參考報》近日刊發(fā)《官方平臺“一票難求” 加價倒票“大行其道”——演出市場倒票“黃牛”為何屢禁不絕?》,稿件迅速引發(fā)輿論關注,多家媒體跟進報道,相關部門也迅速采取措施。一時間,更為嚴格的購票限制措施相繼頒布,一些二級票務平臺則啟動了退票流程。曾囂張一時的“黃牛”聲勢減弱,贏得眾多網友好評。
近幾個月,各地演唱會、話劇、球賽等線下的文體活動全面鋪開,迅速回暖的文體市場激起了觀眾久違的熱情。然而,倒票“黃牛”卻緊隨其后,卷土重來,成為市場的攪局者。以近日熱門的“2023阿根廷VS澳大利亞國際足球邀請賽”為例。一些媒體曝光,早在官方公布票價之前,電商平臺就已出現(xiàn)了有償?shù)摹捌眲沾彙保恍┒壥袌鰟t掛售出高達38800元的天價門票。而官方整治后的演唱會“黃牛”,要么轉攻“代搶”業(yè)務,要么轉戰(zhàn)政策相對寬松的城市繼續(xù)囤積票務、伺機而動。線下文體市場是激活當前消費市場的重要力量。要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守護好復蘇的文體市場,有關部門就不能滿足于“黃牛”一時的“偃旗息鼓”。面對“魔高一尺”的“黃牛黨”,我們必須要形成“道高一丈”的強大震懾力。
“道高一丈”,需要精準打擊的防“牛”之術。根據媒體報道,“黃牛”倒票業(yè)務近年來開始從線下向線上轉移,有的雇傭人員開展“人海戰(zhàn)術”,有的利用搶票插件攻陷售票平臺,銷售場景也轉向二級票務平臺、社交媒體等。“黃牛”們行動更加隱秘,影響更加惡劣。為此,演出單位與票務平臺應進一步引入高科技防堵技術,利用強化實名購票制度,搭建精準識別、智能對抗、實時攔截的平臺治理體系,在確保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前提下盡可能壓縮“黃牛”鉆營空間,營造良好的購票秩序。
“道高一丈”,需要久久為功的監(jiān)督力度。近期北京多部門聯(lián)合開展了打擊演出票務市場“黃牛”非法倒票的專項整治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結合后續(xù)情況來看,面對火爆的市場需求和巨大的利益誘惑,“黃牛”或許會“暫避鋒芒”,卻很難“偃旗息鼓”。要長期壓制“黃牛”、維持票務市場秩序,就應積極發(fā)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讓利劍高懸,震懾常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指出,執(zhí)法部門和行業(yè)市場監(jiān)管部門應當用好、用夠、用足法律賦予的市場準入、行政監(jiān)管、行政處罰和行政指導權限,加強事中事后監(jiān)管,強化打擊和制裁“黃牛”倒票行為,為演出市場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服務。
“道高一丈”,需要更加公開透明的票務市場。面對開票后官方售票“秒沒”,“黃牛”票源十分充足的現(xiàn)象,網絡上往往會產生“某某平臺與‘黃牛’合謀倒票”“主辦方內部人員帶人進場”的質疑,亦真亦假之間動搖著消費者信心,讓票務銷售更加水深莫測。針對消費者的質疑,有關部門與票務平臺應積極回應,對確實存在的問題要嚴加處置、及時予以糾正。同時,要優(yōu)化配置各類形式的門票,把票務流通過程置于“陽光”之下。唯有票務市場變得公開透明,才能消弭其中的信息差,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同時讓“黃牛”無縫可鉆、無利可牟,解決好票務亂象。
“道高一丈”,需要有人情味的服務機制。當前,各地出臺了“票務不可轉贈”“購票后不支持退票”等嚴厲措施,打擊了“黃牛”,卻也誤傷了普通消費者正當權利,影響到一些正常消費行為。有關部門、演出方與票務平臺在防堵“黃牛”時應兼顧好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完善售后機制、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此外,面對熱情的觀眾,演出方也可探索把有限的現(xiàn)場體驗變成大眾的視聽享受的機制,滿足更廣大群體的需求。優(yōu)化供給側,保障好消費者權益,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最大程度上呵護好復蘇的消費市場,讓其進一步發(fā)展繁榮。
治理“黃牛”絕非畢其功于一役的閃擊戰(zhàn),期待未來相關各方拿出更多真招實招,還票務市場清澈明朗,讓復蘇的文旅市場惠及更多群眾。
圍繞“數(shù)實相融 算啟未來”這一主題,2023中國國際大數(shù)據產業(yè)博覽會日前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xié)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