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冒公檢法機關“查賬變轉賬”;假冒電商客服“退款變轉款”;實際借款僅5000元卻損失一套房的“套路貸”詐騙……近期曝光的幾起詐騙案件并非花樣翻新的新型詐騙,而是一些早已被媒體揭露的“老套路”。詐騙分子何以頻頻得手?一旦不慎遭遇陷阱,我們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陌生電話號碼背后暗藏跨國騙局
家住湖北襄陽的宋女士未曾想到,一個偶然間接到的電話,竟是一場電信詐騙的開始。
2016年4月23日,正值周末,宋女士的手機響了,顯示的是一個陌生號碼。
趙乃育 繪 |
隨后,宋女士接到一個自稱為上海市公安部門工作人員的電話,稱宋女士卷入一起經(jīng)濟案件,并由“檢察機關人員”通過網(wǎng)絡給她發(fā)了一份“逮捕令”。
對方主動提示宋女士,可以通過查號平臺對來電號碼進行查詢,以確認“警方”身份。
宋女士撥打查號平臺電話查詢得知,來電號碼確實為上海公安部門電話,于是信以為真。按照對方“查賬以洗脫嫌疑”的要求,宋女士先后分多次將自己的個人銀行賬戶告知對方,并按照對方的提示在網(wǎng)絡上進行操作,50余萬元現(xiàn)金先后被對方轉走。
發(fā)現(xiàn)對方不是“查賬”而是在“轉賬”,宋女士這才意識到可能遭遇騙局,于是向襄陽市襄州區(qū)警方報警。
警方初步偵查確認,對方打給宋女士電話時,采用了改號軟件,來電顯示的“警方”號碼實際為篡改后的號碼,電話的實際撥出地在境外。
警方開展偵查工作的同時,又連續(xù)接到多名受害群眾類似報警,涉及金額數(shù)十萬元。
通過近三個月深入調(diào)查追蹤,警方確認這一系列案件的主要嫌疑人藏身于馬來西亞,系跨國實施詐騙,而且這伙詐騙分子還假冒電子商務平臺客服實施詐騙。
湖北省公安廳反電信詐騙中心主任王志勇介紹,鎖定相關線索之后,專案組民警兵分多路,對國內(nèi)為詐騙團伙提供電話卡、銀行卡的涉案嫌疑人開展收網(wǎng)行動,民警先后在上海、安徽、福建、湖南、四川、湖北等地抓獲犯罪嫌疑人53人(其中臺灣犯罪嫌疑人21名),收繳作案手機60部,電腦7臺,涉案虛名銀行卡403張。
經(jīng)我國駐馬大使館協(xié)調(diào),在馬來西亞警察總署的配合下,2016年10月27日,中、馬兩國警方出動警力百余人,同時在馬來西亞多個詐騙窩點開展收網(wǎng)行動。4個詐騙窩點的74名犯罪嫌疑人落網(wǎng)后被警方從境外押送至湖北。警方串并涉及31個省區(qū)市的500余起案件,涉案金額7000余萬元。
襄州區(qū)公安分局刑警大隊大隊長楊永忠介紹,“目前,案件已基本偵查終結,正準備移送檢察機關。”
只借5000元卻損失一套房
上海三家基層法院于日前集中判決四個“套路貸”案件,其中一起案件的當事人杭某起初只想借3000元,到后來卻被強行以房屋還款。
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是一起典型的采用寫翻倍條、銀行走流水、編造違約、強行索要高額“還款”的“套路貸”詐騙案件。這個“套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傅某為首的中介團伙在微信朋友圈編發(fā)“未成年人借3000元至5000元不用還”的假信息,由圈內(nèi)的朋友尋找合適的未成年人,并通過王某找放貸公司完成“空放”,借款也由最初的3000元至5000元變成3萬元至4萬元,多出的幾萬元“借款”全由這些中介瓜分。
在此階段中,在未成年人杭某本欲借款3000元的情況下,傅某等人誘騙其借款4萬元,并介紹瞿某某作為資方向其“空放”16萬元。瞿某某向杭某的銀行卡中打入16萬元,后讓杭某當場取現(xiàn)12萬元歸還。而其余4萬元交給傅某等人,其中3.5萬元作為中介費由傅某等人瓜分,杭某實際得款5000元。
而在第二階段,“套路”再次升級。瞿某某等人在幾個月后找到杭某(此時杭某已成年),以上述16萬元借款“利滾利”已達90萬元為由向杭某索要欠款,并誘騙杭某抵押名下房產(chǎn)貸款,一部分歸還欠款,一部分由瞿某某放貸賺利息贖房。
他們誘騙杭某從家中偷出房產(chǎn)證,并帶杭某至房產(chǎn)中介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以160萬元的價格將價值194萬元的房產(chǎn)過戶給馬某。在此期間,瞿某某還先后轉賬22萬元、42萬元給杭某進行資金走賬,以對應其讓杭某寫的90萬元借條數(shù)額,后杭某均全部取現(xiàn)交還給瞿某某。瞿某某在杭某收到馬某的房款后,讓杭某先后匯款5.2萬元、90萬元給他,由此讓杭某還清欠款。后該房產(chǎn)被馬某以182.5萬元的價格銷售給楊某。
直至楊某要求入住時,杭某及其家屬才發(fā)現(xiàn)瞿某某還給他們的房產(chǎn)證系偽造。
辦案檢察官分析,在上述案件中,以瞿某某為首的資方團伙主要是對中介團伙介紹過來的未成年人以“空放”的手段騙錢騙房。“從最近查處的相關案件來看,這種套路貸詐騙的目的不再僅僅是利息、砍頭息等利潤,而是借條上虛高數(shù)倍的金額乃至被害人的房產(chǎn),是以貸為名、實則為騙的詐騙行為。”辦案檢察官表示。在此次集中判決的四個“套路貸”案件中,17名被告人被判有期徒刑二年至十六年不等。
揭秘老套騙局的慣用“套路”
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無論是假冒“公檢法”、假冒電商客服還是“套路貸”詐騙,詐騙團伙均分工明確,采取公司化運作,精心構陷,嚴密設局。
據(jù)警方調(diào)查,上述假冒“公檢法”、電商客服的跨國詐騙團伙不僅有精心編寫的詐騙“劇本”,還形成了“三線聯(lián)動”的詐騙形式。
其中,一線話務假冒“公安機關”民警,稱受害人身份信息被人盜用涉案,或涉嫌拐賣婦女兒童的刑事案件等,并告知受害人“涉案地區(qū)”的公安機關某單位的報警電話。詐騙團伙使用改號軟件假冒的正是公安機關的報警電話,讓受害人“查詢真?zhèn)巍焙蟾菀仔乓詾檎妗?/p>
隨后,通過網(wǎng)絡改號后的二線話務假冒“公安機關”“檢法機關”等向受害人發(fā)送精準信息的“逮捕令”“通緝令”,使受害人深信不疑,并在心理上產(chǎn)生恐懼感。
三線話務人員則專門負責與受害人保持長時間通話,引導受害人進行銀行轉賬,提示受害人通過銀行或是利用網(wǎng)銀轉賬操作至“安全賬戶”等,直至完成詐騙。
這伙詐騙分子在假冒電商客服實施詐騙時,通常以非法手段購買消費者網(wǎng)上購物詳細信息后,實施精準詐騙。
針對“套路貸”詐騙,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也于日前召開了新聞發(fā)布會揭露其五大“套路”:一是制造民間借貸假象,并以“違約金”“保證金”等各種名目騙取被害人簽訂“虛高借款合同”“陰陽合同”及房產(chǎn)抵押合同等明顯不利于被害人的合同;二是制造銀行流水痕跡,刻意造成被害人已經(jīng)取得合同所借全部款項的假象;三是單方面肆意認定被害人違約,并要求被害人立即償還“虛高借款”;四是惡意壘高借款金額,在被害人無力支付的情況下,被告人介紹其他假冒的“小額貸款公司”或個人,或者“扮演”其他公司與被害人簽訂新的“虛高借款合同”予以“平賬”,進一步壘高借款金額;五是軟硬兼施“索債”,或者提起虛假訴訟,通過勝訴判決實現(xiàn)侵占被害人或其近親屬財產(chǎn)的目的。
公安機關提醒,對于以“公檢法”、電子商務網(wǎng)站客服人員等名義打來的陌生電話要保持警惕,不要輕易進行轉賬操作,發(fā)現(xiàn)可疑情況,應及時報警。對于“套路貸”詐騙,不要輕易相信“借錢不用還”的謊言,以減少上當受騙的機會。
今年國慶前,國家旅游局印發(fā)《關于規(guī)范旅行社經(jīng)營行為維護游客合法權益的通知》,其中專門對出境旅行社收取出境游保證金行為予以規(guī)范,明確出境社收取出境游保證金,必須采取銀行參與的資金托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