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設農業(yè)強國的重要舉措。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記者調研發(fā)現,近年來,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推進,昔日零碎小田地、冬閑田,逐漸呈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高產田、增收田,高標準農田繪就了農業(yè)發(fā)展好“豐”景。
“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1月6日,在江西省德興市新營街道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場,幾臺挖掘機正來回穿梭作業(yè),平整土地,加固田埂,一塊塊“小田”逐漸變成“大田”,“碎田”變成“整田”。德興市農業(yè)農村局農田辦主任朱華鋒告訴記者,2022年德興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4萬畝,項目總投資1.2億元。
當前,正值冬季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黃金期。記者了解到,多地正搶抓有利時機,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業(yè)產業(yè)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在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嘉定鎮(zhèn)竹仔嶺村,200多畝耕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正在加緊推進。“這片田屬于100多戶人家,以前都是碎田塊,大型農機也進不了地。如今田都被平整了,耕作效率更高。等高標準農田建設好了,農業(yè)用水也會更方便。”村民胡福生對記者說。
在山東省,2022年已提前完成665萬畝建設任務。目前,山東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456.7萬畝。
高標準農田是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tài)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yè)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農田。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已建成1億畝高標準農田,19.18億畝耕地超過一半是高標準農田,穩(wěn)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從區(qū)域分布看,13個糧食主產省份共建成高標準農田7.07億畝,占全國建成面積的70.7%。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農業(yè)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23年要繼續(xù)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
“農業(yè)生產條件顯著改善”
寒冬臘月,山東省鄒平市明集鎮(zhèn)成片的農田里小麥正在越冬。農田里每隔幾十米就有一眼機井,大型指針式噴灌機靜靜等待著來年的春灌。它以抽水泵為圓心,以300米為半徑,將麥田機井里的水通過小水管噴灑出來。
談起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變化,當地種糧大戶劉水波很感慨。“咱這地,旱能澆澇能排,種地越來越省心了。植保有專業(yè)公司,無人機有導航,晚上也能作業(yè)。”劉水波說,自動澆灌小麥地,2000畝地只需5天就全部澆灌完畢,平均澆一畝地成本不到20元,比傳統(tǒng)澆灌方式大幅節(jié)省人力和經濟成本。
黑龍江省寶清縣夾信子鎮(zhèn)勇進村的高標準農田。新華社發(fā)(聶鑫 攝)
“高標準農田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讓田間管理和收獲更加便捷,間接提高了糧食產量。”黑龍江省寶清縣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張強對記者說,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平均水稻每畝可增產約60公斤,大豆每畝可增產約40公斤,玉米每畝可增產約120公斤,農民每畝地可增收一二百元。
“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農業(yè)生產條件顯著改善,耕地質量、產出能力等明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農業(yè)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郭軍說,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平均耕地質量可提高約1個等級,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至20%。
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農業(yè)生產條件顯著改善,抗災減災能力也明顯提升。郭軍表示,特別是近年來,在極端天氣多發(fā)頻發(fā),旱澇災害嚴重的情況下,高標準農田在確保重災區(qū)少減產、輕災區(qū)保穩(wěn)產、無災區(qū)多增產方面發(fā)揮了重要支撐保障作用。據統(tǒng)計,2010年至2021年,我國農作物年受災面積年均遞減9%。
“建后管護要做好”
探索“田長制”“井長制”、電力設施管護改革等管護新路徑,健全農田設施管護長效機制……記者獲悉,為管護好高標準農田,山東全省縣、鄉(xiāng)、村三級管護責任人超4.2萬人次,開展了建成高標準農田項目拉網式排查。
“高標準農田要建好,還要管好、用好。”郭軍表示,長期以來高標準農田建設分散管理、投入不足,導致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現象。各級政府財力有限,難以落實管護資金,由此進一步導致部分地區(qū)管護主體、管護責任落實難。
春耕時節(jié),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農民搶抓農時,積極開展農業(yè)經濟作物的春耕生產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資料照片)
2022年,山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財政投資由1500元提高到1950元,鼓勵金融、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廣州等地在落實適當財政補貼的基礎上,通過村集體經濟收益等多渠道籌措建后管護資金;成都將探索社會化和專業(yè)化相結合的管護模式,確保工程規(guī)范、良性運行,長久發(fā)揮效益……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各地著力強化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明確責任要求,保障資金渠道,逐步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
“未來,要按照權責明晰、運行有效的原則,建立健全日常管護和專項維護相結合的工程管護機制。完善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高標準農田管護的政策措施,保障管護主體合理收益。在有條件的地方進一步探索開展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災毀保險。”郭軍說。
農業(yè)農村部近日出臺的《關于推進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的指導意見》也提出,要完善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制度,明確地方各級政府相關責任,各地要建立農田建設項目管護經費合理保障機制,因地制宜探索創(chuàng)新管護模式。
根據意見,通過改造提升,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地力水平要進一步提高,工程設施使用年限進一步延長,真正達到高標準,構建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xù)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為農業(yè)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
1月14日,中國三峽集團與中交集團舉行水利電力建設資源專業(yè)化整合項目簽約。央企專業(yè)化整合好戲連臺,能源、醫(yī)療等領域率先落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xié)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