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10月30日媒體上有兩則消息十分荒唐。其一:《法制日報》報道說,今年秋收前,河北省成安縣漳河店鎮(zhèn)朱莊村年逾70歲的張振嶺老漢一直在發(fā)愁,到底能不能收自家地里的玉米。原因是今年9月24日,由于張老漢以先割倒的方式收玉米時沒有縣里發(fā)的《秸稈放倒證》,就遭到鎮(zhèn)政府負責“秸稈還田和禁燒”工作人員的打罵。當地派出所到場后以“雙方沒有受傷”為由未作處理。 其二:《江南都市報》報道說,在宜豐從事酒業(yè)經銷的劉老板每年都會給當地酒店配送數十只宣傳燈籠,“而每年的‘燈籠費’都令我頭痛不已,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賺來的一點錢就用來交這種費用了!”按照宜豐縣城管局現行的收費標準,一只燈籠掛在酒店門口一天就要收費1元錢,一年就是365元錢,照此計算,僅在掛燈籠上,劉老板每年就要花費好幾萬元。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民生問題,日前剛剛結束了十七大更為中國民生發(fā)展描繪了一個美好的藍圖,以人為本,人性化成為民生“福蔭”的代名詞。令人悲嘆的是,不和諧的事情仍然時有發(fā)生,比如30日當天媒體就傳出這兩條驚人相似的事情。 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有關部委為了保護土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出臺了禁燒秸稈的規(guī)定,提倡和引導農民采用秸稈還田的科學做法。而成安縣卻把此當成了大行“拳威”的由頭,該縣秸稈還田和禁燒指揮部統(tǒng)一印制了《秸稈放倒證》,并要求農民做到當天放倒,當天清運。否則,按影響農機統(tǒng)一作業(yè)論處。既然是辦證,自然免不了要讓農民交錢(起碼是工本費),那么多戶農民,得多少錢?筆者無從得知。 再說莫名其炒的“燈籠費”。何謂“燈籠費”?想必,如果不是看新聞,許多人都無從知曉,只有在看了報道后才會恍然大悟——“噢,原來‘燈籠費’就是要向門前掛燈籠的商家收費啊!”說來真是令人止不住發(fā)笑。但是笑歸笑,我們還真的不得不思索這樣一個問題,即農民放倒秸稈與商家在門前掛燈籠何錯之有?他們究竟礙著政府部門什么事兒了?有些政府部門怎么有點權限、管點地盤就非要沒事找事想點法子向百姓收點“散碎銀子”,如果敲不成竹杠就給他們點顏色看看。這些究竟是憑什么?有什么依據?難道僅僅是因為你手中有點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