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6-12-22 王龍云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
|
|
北京五四大街北大紅樓旁,有一片宿舍樓,我在那里住過很長一段日子。往西不遠的景山,往東大約一站多地的三聯(lián)書店,以及沿著王府井大街北口往南溜達10分鐘才到的人藝(人民藝術(shù)劇院),都是那幾年我和朋友消磨時光的好去處。
與其他兩處相比,人藝是我最愛去的。那里的話劇自然是好,而周圍的小館子也很對我的胃口。回想起來,在每次到人藝看話劇的十分興奮中,至少有三分竟是對一頓可口飯菜的期待。
出了人藝往北一點兒就是東西走向的報房胡同,進去不多遠就有兩家館子。南邊的叫“桂福林”,北邊的叫“劇人之家”。兩家館子一南一北兩種風格,似乎是為我們這種喜歡下館子但又不講究精益求精的半吊子吃主專門開的。
“桂福林”打的是廣西桂林特色菜的招牌,據(jù)說兼顧湘菜和粵菜的雙重特點,但最當推崇的還是桂林米粉。這東西好吃不貴,而且不耽誤時間,是趕場看話劇之前填飽肚子的首選。人藝的話劇一般晚上七點半開演,考慮到北京交通的晚高峰,有時候下班趕到人藝就奔七點了,如果不想買洋快餐,去吃一碗“桂福林”的米粉還是來得及的。
“桂福林”斜對面就是“劇人之家”,我常去的那會兒這個館子賣的是老北京家常菜,后來聽說加入了一些粵菜。回憶起來,當時飯館里面的布置很得體,有人說它相當于人藝的“二食堂”。在這里吃飯,最好選在冬天的中午時分,人不太多但也不會顯得冷清。你可以在一張靠窗的桌子旁無所事事地坐著,任憑和煦的陽光灑在身上,慵懶而悠閑地胡思亂想。這個時候的菜譜可以是南煎丸子和扒白菜,再要一碗米飯就齊了。要壺茶水是明智的,但未必非得是龍井不可,一壺“高沫兒”其實已經(jīng)很對得起這個閑散而自在的時刻了。
在“劇人之家”吃飯,碰到人藝的演員是常事,有時候還能遇到一些“老戲骨”。大家既然都是來吃飯的,因此不必太當回事,否則都會覺得不自在。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劇人之家”吃飯,遇到了一個臉很熟的家伙,但誰也記不起他叫什么了,那位老哥最后點了一道疙瘩湯。不久之后的一個晚上,朋友打電話給我,興奮地說在一本雜志的話劇海報上找到了“疙瘩湯”,原來就是那個誰誰誰。
過了報房胡同,不遠處有一家滬菜館子,里面挺干凈的,而且每道菜的賣相都很好。再往北走幾百米就到了美術(shù)館的十字路口。很久以前,把在路口西南角的是一家韓國人開的館子(如今已蕩然無存),菜肴可謂是中韓合璧。記得曾在那里吃過一次炸醬面,附贈的配菜竟是半個洋蔥和一小碟韓式蘸醬!從這個十字路口往西走上十分鐘,就能去一個叫“悅賓”的小館子吃到口碑不錯的五絲桶和清炒蝦仁。據(jù)傳,“悅賓”是改革開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個體餐飲企業(yè),但這個說法我沒考證過。
從美術(shù)館的十字路口一直向北,會看到一家面館,它的后面是三聯(lián)書店,一個比西單圖書大廈安靜很多的購書之處,這里也是幾年前本人娛樂版圖的最北端。在三聯(lián)書店馬路對過的一個胡同里,隱藏著“劉宅食府”,大師傅做得一手地道的老北京家常菜。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那里吃完飯準備回家,食府中的一位阿姨熱情地把我們讓到門口,還說“圈子里的人都愛來這兒聚,歡迎幾位常來”。我當時很想追問一句,您看我是哪個圈子的,但轉(zhuǎn)念一想,附近又有人藝又有美術(shù)館,估計阿姨一定是把我劃進文藝戰(zhàn)線了。這我倒是不反對,今后就照阿姨(可能搞過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意思辦吧——多和圈子里面的朋友來這里聚聚,談?wù)勏蠕h戲劇、聊聊野獸畫派,末了喝碗豆汁兒散伙兒走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