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退潮時能撿到貝殼,殊不知多是扎腳的玻璃。 0.92歐元/股,昔日“銀保雙頭鷹”富通集團的最新收盤價。在中國平安入股一年后,非但未見分紅,就連238.74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成本也所剩無幾。 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海外投資上素來長袖善舞的中投公司也嘗到了錢袋縮水的苦澀,在黑石、摩根士丹利、Primary基金三項主要投資上的失利,著實給這個投資大鱷潑了盆冷水。 在這場令人窒息的次貸危機中,中國金融機構很難以“局外人”自居。在當前的形勢下,這次“出海”撿貝殼的經歷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反思和警示。
輸在“跑得快”
與時間賽跑,白手起家的中國金融機構多數(shù)奉行著這一經營法則,在具體行動時則被詮釋為創(chuàng)新、突破,忙圈地、忙圈人。 然而,這次它們卻恰恰輸在“跑得快”。按中國平安三季報數(shù)據來推算,其投資富通集團股票的成本價為197元人民幣/股,如此高企的收購價,從開始決策到具體行動,中國平安只用了區(qū)區(qū)數(shù)月,便火速在二級市場拿下富通,并幾次追加股份力保最大單一股東席位。激進的心態(tài)不言而喻。 有人感慨說,如果中國平安能再慢一拍,如今心痛的將會是他人。據消息人士分析稱,中國平安投資富通股票,“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收購后者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據說,當時競購者眾多,其中還有中國平安的老對手中國人壽,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就在中國平安投資富通股票的兩個月后,中投以50億美元購買摩根士丹利不超過9.9%的可轉換股權單位。時至今日,摩根士丹利股價已從去年底的50美元跌到十幾美元,中投浮虧近40億美元。據有關消息稱,中投目前還在與摩根士丹利進行談判,希望能夠在2010年7月進行的轉股價格上獲得一定的補償。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fā),可能對所有的行業(yè)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機會顯現(xiàn)的時間可能不一樣。”普華永道合伙人謝韜說,“現(xiàn)在很多端倪還沒有顯露出來,兩、三個月以后出手,也不見得就誤了這個時機。” 在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石建勛看來,盡管最近國內外的輿論“忽悠”中國企業(yè)去美國抄底的“理論依據”不少,但他本人并不贊成中國企業(yè)目前去華爾街抄底。他認為,如果在這種看似便宜貨滿地的時候倉促出手,一旦接手可能發(fā)現(xiàn)有更多的窟窿等著補,那時候想抽身都來不及。
法律成本省不得
中投、平安是國內大型企業(yè)“出海”失利的兩個典型案例,也是近幾年國內金融企業(yè)跨海并購重時間而輕風險的縮影。 在與多位從事并購案的律師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國內不少企業(yè)在收購案上往往容易忽視法律成本。按照上海信誠律師事務所劉軍廠律師的說法,“國外金融機構在對待并購時通常比較沉著冷靜,除企業(yè)本身的律師隊伍參與盡職調查之外,還會聘請第三方律師團隊,更多地考慮第三方意見;而國內企業(yè)真正按這個流程做得并不多,還有不少企業(yè)是高管拍腦袋決定。” 事實上,經歷這次金融危機,通過中投、平安海外投資失利的教訓,國內投資者應該意識到,跨海收購時不能盲目追求速度,應做好充分的盡職調查,不能僅僅重視被收購企業(yè)的風險,更要注重企業(yè)所在國家或地區(qū)的整體金融市場的風險,包括政策和政治風險。 中投這回也在政策風險上栽了跟頭。中投某高管日前在公開場合稱,目前經濟形勢不明朗,發(fā)達國家也遭遇暫時的制度性和政策性變化,致使像美國貨幣市場基金這樣的投資品種都出現(xiàn)了政策性風險。 在雷曼申請破產后,中投公司投資達54億美元的Primary
Fund被迫核銷持有的7.85億美元雷曼債券,基金單位凈值跌至0.97美元。被認為是“安全港”的貨幣市場基金跌破1美元凈值的情況,在其幾十年歷史上罕有發(fā)生,市場信心因此近于崩潰,包括中投在內的投資者紛紛要求贖回在Primary
Fund中的投資。在資產清盤尚未完成前,目前無從判斷中投的最終損失。 富通“國有化”問題暴露出來的則是政治風險,在法律界人士看來,越是法律不完善的地方,政治風險就越高。一位熟悉中國平安投資富通事件的律師稱,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中國平安起訴富通以獲得賠償基金的勝算不會很大。 除政策和政治風險外,劉軍廠律師認為,國內機構在海外并購時還會在知識產權、人員、債務等方面遇到風險,“在這些方面我們缺乏一定的防范和應對經驗。” 一家金融機構的高管感慨說,遺憾的是,“我們國內的企業(yè)往往是在并購失敗后才會意識到其中的風險。”在充滿荊棘和鮮花的海外資本市場,若不上好風險意識這堂課,海外投資難免遭遇“嗆水”。
不可因噎廢食
“由于不公正的投資限制,以及境外經濟和政策風險,中投公司目前不會積極參與境外收購,進行大規(guī)模對外投資。”這是中投公司副總經理汪建熙12月6日參加復旦大學“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新秩序”論壇期間的一番肺腑之言。 類似的表白也出現(xiàn)在中國平安掌舵人馬明哲致員工的信中。在投資富通失利后,馬明哲在長達一千字的致員工信中暗示,平安今后的擴張重心將專注國內金融市場,并表示將把握中國未來金融業(yè)發(fā)展的機會,將中國業(yè)務做強做大。這與平安彼時宣布投資富通時那份“躍居全球性金融服務公司”的霸氣形成鮮明對比。 平安內部人士稱,經過富通投資失利一戰(zhàn),平安在“出海”一事上的鋒芒大有收斂。在內部已明確表示將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發(fā)展國內金融業(yè)務上。 “中投、平安在海外投資上發(fā)生巨額浮虧,投資的出發(fā)點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投資時間過于倉促,在投資時機上把握不當。我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步伐應當繼續(xù),不可因噎廢食,不可因為畏懼風險而止步不前。”一位業(yè)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評論。 有分析人士認為,倘若企業(yè)練好內功,懷抱著激情和理性揚帆“出海”,在美國次貸危機發(fā)生后的當下,也未嘗不是一次名利雙收的良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