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每天一睜眼就覺得自己像楊白勞似的,欠了人家一屁股債。”30歲的王飛春節(jié)前剛剛還了2月份的房貸月供。他說,現在我最大的心事是月供。
王飛是沈陽一家外企的職員,去年買了一套總價54萬元的住房,首付24萬元,月供2300元。買房前,已經工作7年的他“居無定所”,搬過幾次家,但考慮要和女友結婚必須有房子,就“全家舉債”買了一套房,就此也把他一家“套”在了房子中。 “這是買房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過年本想給自己父母和未來岳父岳母買點可心的年貨,一想起每月要拿出這么多錢還貸款,手里沒什么多余的錢,就買了一般的年貨,心里挺不好受的。”王飛說。 王飛是眾數貸款購房者中的一員。和王飛一樣,不僅在平時,即使是合家歡樂的春節(jié),巨額的購房貸款也給他們心中造成了不小的負擔。 中國人數千年的“衣食住行”之夢,無非是衣食無憂、居有定所。許多人都想提高生活質量擁有自己的住房,但掂量著口袋里的錢,只能選擇用貸款的方式購買。從此這些人的經濟就被要償還貸款指揮著,因此他們也被稱為“房奴”、“負翁”。 已經工作5年的王麗最近剛買了住房。王麗夫妻收入加起來每月有七八千元,需要負擔的費用為房子月供3000元、吃飯1500元、交通費1000多元,再加上通訊費以及其他生活開銷1000多元。“我和老公基本上都是‘月光族’。”王麗苦笑著說,“沒辦法,誰讓咱還得供房呢,這個春節(jié)買東西只好從牙縫里省了。”
從牙縫里省錢買房未免太夸張,但因買房負擔過重而導致生活水平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從事軟件開發(fā)的董良,在大連購買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等著他的是銀行的40萬元貸款,每月還款接近4000元。他說,扣除了銀行月供,還有汽車的開銷,我的錢就只夠吃方便面了。“感覺自己把未來幾十年的時間、智力、勞動全部抵押給了銀行。”
如今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購房已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6人用多年的積蓄共同出資在城市里買一套房。 除了房貸壓力外,他們還面臨醫(yī)療、子女教育費用和父母養(yǎng)老費等多種壓力。因此買房也導致了越來越多沒有小孩的“丁克”家庭的出現。王麗說:“母親總是念叨早點抱外孫子。可是我們不敢生啊。房子還壓在身上呢,再生個孩子,就別過日子了。” 房貸壓力使得一種叫“按揭病”的現象出現:許多房貸者日思夜想如何快速擺脫貸款問題,致使其產生過重的心理負擔,不僅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也影響到健康。 忙于還貸的吳鑫生活得非常清苦。她最擔心家里發(fā)生意外狀況,比如有人生病、失業(yè)等。在國有企業(yè)工作的她說,最害怕自己會下崗,在單位是心驚膽戰(zhàn)。現在常常失眠,患上了神經衰弱癥。 當然,一些人認為“生活水平下降是暫時的,擁有一套理想的房子卻是長久的,而且房子還會不斷升值”,這幾乎成了這些“負翁”貸款買房的共同心態(tài)。 而更多的人在抱怨房價上漲過快,使他們不得不向銀行借貸“巨款”。 張義于2000年從東北財經大學畢業(yè)后,進入大連一家公司任銷售人員。經過4年多的摸爬滾打,2004年被升至區(qū)域銷售經理,月工資也由過去的不到2000元漲到5000多元。但他說:“工資在漲,物價也在漲,房價更在漲。” “我從2003年開始看房,當時好的房子不過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但那個時候積蓄少,所以只有觀望。這一觀望,就觀望了3年,房價也漲到4000多元。”最后,他還是向銀行和朋友借錢買了92平方米的房子。“算一算,自己這幾年攢的錢還趕不上房價漲的錢呢!”張義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