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漲10%”到“大漲50%”再到“飆漲80%”——中國還沒坐上談判桌,全球鐵礦石價格先玩起了“過山車”。 3月15日,澳大利亞貿易部長西蒙·克里恩重申,澳政府不會干涉必和必拓和力拓公司與中國買家之間的價格談判。“希望中國政府也不要讓政府力量介入。”據稱在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寶鋼、武鋼等十幾家鋼鐵企老總聯(lián)名致信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要求把鐵礦石價格談判上升到國家層面。在如此“復雜”形勢下,2010年中國鐵礦石談判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這場游戲背后,遠非力拓、必和必拓及淡水河谷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囤積居奇這么簡單。從2010年鐵礦石談判開始至今,那些曾在金融危機中“臭名昭著”的國外知名投行,爭先恐后地為鐵礦石大幅漲價營造積極氛圍,并屢屢提及“中國需求”——這個舊得不能再舊的因素。
預測背后 資本博弈
“今年全球鋼企可能需要為低品位干粉礦支付每噸159美分,比2009年上漲65%以上。”一份來自摩根大通的最新報告不出意外地把“中國需求”視為礦價大漲的推手。 “投行是鐵礦石談判中一個非常微妙的棋子。”3月15日,《國際金融報》記者連線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赫榮亮。“投行把持著三大礦商的股權,歸根結底,他們也是鐵礦石價格上漲的既得利益者。”赫榮亮一語道破“投行頻發(fā)預測報告”的天機。此前一天,高盛報告顯示,在“中國需求旺盛”推動下,全球鐵礦石長協(xié)價將“上漲60%”。這還算比較“低調”的,荷蘭國際集團甚至預測,鐵礦石價格會大漲80%。微妙的是,這與目前三大礦商要求的價格相一致。 記者注意到,僅僅不到兩個月前,各大投行的預測報告還徘徊在“鐵礦石價格上漲30%左右”。事實上,在2010年鐵礦石談判之初,這一預期值僅停留在上漲10%。 一份公開資料顯示,在2009年必和必拓的年報里,HSBC
Australia Nominees Pty Ltd和J P Morgan
Nominees(Australia)Limited是排名前兩位的大股東,擁有其16.08%和11.62%的已發(fā)行股本。力拓2008年的年報同樣出現(xiàn)了HSBC(匯豐)和J
P
Morgan(摩根大通)的身影。 于是,中國鋼企的底線隨著報告“一變再變”。 去年11月,南鋼董事長楊思明稱,預計明年鐵礦石長協(xié)價漲5%至10%。而如今,中國鋼鐵企業(yè)或已退守漲價40%的底線,且有消息稱,國內部分鋼企已經接受了必和必拓開出的漲40%臨時結算價。
BDI難逃“被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與鐵礦石相關的航運市場與國際投行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業(yè)內人士指出,海運金融衍生品FFA(干散貨遠期運價合約)的出現(xiàn)正深刻地改變海運行業(yè)的定價模式:從現(xiàn)貨市場轉移到期貨市場。“由于FFA不用進行實體交易,因此,有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在海運市場閃現(xiàn),如高盛、美林等投行,甚至包括對沖基金。”在此因素推動下,國際干散貨運價(BDI)漲幅難免會脫離市場基本面的支撐。 更有甚者,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巴克萊資本于去年聯(lián)手推出了現(xiàn)金結算的鐵礦石投機交易,鐵礦石價格好像當年的國際油價,炒作空間越來越大。 正如赫榮亮所言,在鐵礦石談判啟動前,投行可通過各種各樣的報告將市場信息炒熱,進而造成一種市場需求膨脹、鐵礦石緊缺的假象;在談判的關鍵時刻,又可以拋出超出市場預期的漲幅,成為礦企試探鋼企底線的探路針。“這樣,投行一方面可以從礦山股權中分得礦價上漲的紅利,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市場風險與受益均較高的鐵礦石掉期等交易中獲取暴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