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5-27 本報記者:向志強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家常的豆腐乳相信多數人都吃過,但豆腐乳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是一件新鮮事。廣西桂林市臨桂縣四塘鄉(xiāng)的橫山豆腐乳制作工藝就因為歷史悠久、工藝獨特,成功申請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 桂林豆腐乳是白腐乳的代表,是“桂林三寶”之一,橫山豆腐乳是桂林豆腐乳的典型代表。臨桂縣文體局資料顯示,橫山豆腐乳歷史悠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在臨桂縣四塘鄉(xiāng)橫山村生產,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橫山豆腐乳色澤金黃,皮薄細膩,香醇爽口,開胃醒脾,營養(yǎng)豐富,可用作調味佐餐,是村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品,并且在桂林西鄉(xiāng)一帶享有盛名,村民們常用它來招待親朋或者饋贈好友。 幾百年來,橫山豆腐乳沿襲了口傳身授的作坊式生產模式,制作經驗和技術日臻成熟,并且仍保持著原有的獨特風味。改革開放以來,橫山村的村民們引進資金大力發(fā)展家庭作坊生產,并注冊了“橫山豆腐乳”、“四方井”、“橫謀”、“下邊村”等商標,擴大了規(guī)模,增加了產量,保證了質量,由原來年產量的幾萬瓶增加到現在的每年生產500萬瓶,暢銷全國大江南北,遠銷東南亞。 豆腐乳之所以能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就是其工藝的獨特性。記者日前在橫山村下邊村豆腐乳廠看到,這里有浸泡間、壓榨間、切割間、發(fā)酵間等若干工房,豆腐制作出來之后先經過壓榨機壓榨,工人將其切割成小塊后,裝箱放入發(fā)酵間進行發(fā)酵,之后加入各種配料進行腌制,裝瓶后再進行二次發(fā)酵。 工廠負責人張華告訴記者,橫山豆腐乳的制作與當地環(huán)境有著很大的關系,從選料、配料、沖漿到培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十分講究。他介紹,橫山豆腐乳是用當地種植出產的土黃豆做原料,磨豆腐的水全部取自村上四方井里澄清、明亮、清甜的井水,選用的配料是地道的川椒、八角、桂皮、食鹽和高度的米三花酒合在一起浸泡二十至三十天,制作時間限定在每年農歷九月至次年正月,共有100多道工序,時間長達4個月。唯有如此,才能制作出口味純正的“橫山豆腐乳”。 豆腐乳已經成為四塘鄉(xiāng)一個解決農民就業(yè)、促農增收的不小的產業(yè)。目前四塘鄉(xiāng)共有二三十家家庭作坊式的豆腐乳生產企業(yè),其中上規(guī)模的有五六家,下邊村豆腐乳廠目前有員工80多人,生產的豆腐乳銷往上海、廣東、浙江、湖南、湖北等眾多省份,去年銷售額達到700萬元,毛利率高達30%,今年預計最低也能達到1500萬元。 據臨桂縣文體局介紹,雖然近年來政府通過提供市場信息、開拓銷售渠道等多種方式促進豆腐乳的發(fā)展,但也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家庭作坊生產缺少資金,環(huán)境差,影響產量和質量;單一的家庭作坊式生產,缺乏市場的供銷信息,市場營銷力小;欠缺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產品的宣傳力度不夠,市場影響力不大。 在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當地有關部門將通過全面普查、資料整理、轉變生產經營模式、舉辦“豆腐乳節(jié)”等方式進一步保護“橫山豆腐乳”的制作工藝,促進橫山豆腐乳的產業(yè)化和規(guī)范化,提高其知名度,擴大市場占有率。此外,臨桂縣還計劃將其申請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使橫山豆腐乳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