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撰文指出,全球儲蓄率不平衡客觀存在,儲蓄率高低差異的原因多樣,似不能簡單地將儲蓄率高低說成只與匯率有關。希望某些長期特性在短期內改變不切實際,解決儲蓄失衡問題,需要綜合藥方。 文章提出,盡管高消費-低儲蓄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xù),但當下并非美國提升儲蓄率的最佳時機,還需同時平衡刺激消費和恢復經濟增長。東亞國家降低儲蓄率也需從增長模式、產業(yè)結構、價格體系等多方入手。當然,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也是其中一部分。 此外,文章認為,各國和國際組織應加大合作力度,加強對國際投機資本的監(jiān)管,提高國際資本流動透明度。在新興市場出現(xiàn)短暫性國際收支危機時,國際救援措施應迅速,附加條件應適當減少,以提高新興市場國家的安全感。從國家層面講,會鼓勵這些國家減少外匯儲蓄,擴大內需。 周小川建議,應合理引導儲蓄盈余更多地流向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新興市場的儲蓄流向發(fā)達經濟體既不合理,也不符合后者尋求增加儲蓄的愿望。東亞國家儲蓄率調整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顯效,產油國高儲蓄率在油價未大幅下降前提下仍將維持較高水平,因此全球儲蓄不平衡在一段時期內仍會存在。 當前,美元是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而全球外匯資產過度集中于單一貨幣,容易出現(xiàn)事與愿違的異常現(xiàn)象。因此,文章建議,除加強監(jiān)管合作、引導儲蓄資金合理流動外,國際社會還應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發(fā)行國經濟金融政策監(jiān)督,提升特別提款權的地位和作用,長期內穩(wěn)步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向多元化發(fā)展。 文章介紹了中國維持高儲蓄率的原因,并指出:“中國政府降低儲蓄率的意圖是明確的”,但對影響儲蓄率的因素及其彈性、具體調整措施等仍需深入研究。文章認為,中國政府、國有企業(yè)等領域的改革不徹底,也影響了儲蓄率的調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