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up id="2www8"><delect id="2www8"></delect></sup>
  • <small id="2www8"></small>
    <tfoot id="2www8"><dd id="2www8"></dd></tfoot>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91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精品久久久

         
        滯脹因果關系復雜通脹預期證據不足
            2009-06-12    上海證券報    來源:田立
          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造成通脹,是把成本當作了價格的決定因素,但決定商品價格的是供求關系。任何減少產量推升價格的力量,最終都將被市場需求的減少所抵消。最近,國債利率、票據貼現和銀行債券利率都在走低,國開行的5年期債券,競標利率只比存款利率稍高。這都在表明,市場并未出現通脹預期。
          有關通脹預期的討論近日又熱了起來,最關注這個問題的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經濟學家,他們主要借此判斷未來一段時期宏觀經濟的基本走勢;另一類是投資者,因為通脹預期直接影響了投資預期,故而不可不察。不管從哪個角度,研判結論開始趨同:通脹就要來了。果真如此么?
          判斷通脹預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市場利率的變化,尤其是國債的市場利率,如果條件允許,通脹型國債利率的變化對通脹的預期反映得更直接。比如,目前普遍認可的美國通脹預期上升的結論,就是通過對10年期美國國債利率的分析后得出來的。但很顯然,這些條件我們都不能說具備,別說尚且沒有通脹型國債,就是一般的國債,市場充分程度也還不夠,要想通過比較可靠的途徑研判通脹預期比較困難。那么,眼下通脹預期上升的結論又是怎么得出的呢?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造成通脹。的確,進入4月以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石油,去年一度跌破40美元,如今已突破70美元了,而且市場預期還會上漲。在這種趨勢的帶領下,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上漲。大宗商品,相當一部分是最終產品的原材料,原材料價格上升了,最終商品的價格當然也要上升了,這就是通脹預期加大的基本邏輯。
          但成本并不是價格的決定因素,決定商品價格的是市場的供求關系。說來也怪,很多經濟學家分析問題是幾乎到了“只唯供求關系”的地步, “供求決定資產價格”就是典型的事例之一,但奇怪的是,到了真該用這個原理的時候反倒不用了,比如商品價格。那些鼓吹成本推升價格的人,要么完全忽視了供求原理對商品價格的決定意義,要么忽略了供求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但無論哪一種,推理的過程都不可能正確,結論也就沒有依據了。
          舉個最通俗的例子,說豬飼料漲價會推升豬肉價格,這我信,因為人們對豬肉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剛性,但如果說鋁漲價了電冰箱的價格就一定上漲,這我就不信了,因為市場對電冰箱的需求早趨于飽和了,任何通過產量減少推升價格的力量,最終都將被市場需求的減少所抵消,成本如何推升價格呢?也許有人說電冰箱是個例,不具有廣泛性,但如果仔細研究一下目前的中國制造業(yè)現狀,像這樣不足以打動內需的制造業(yè)所占的比重巨大。這樣看來,依靠大宗商品價格推升國內商品價格的邏輯,恐怕更多地只能停留在想象層面上了。
          現在很多人都拿上世紀70年代西方的滯脹說事,認為中國當前的情況與那時十分相似:一面是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猛漲,另一面經濟發(fā)展的停滯甚至倒退,由此推斷滯脹將很快來臨的也大有人在。如果是滯脹的話,那沒得說,通脹也在其中,由此推導出“通脹預期正在上升”也合情合理。但問題是,現在的情況真的和上世紀70年代一樣嗎?
          盡管滯與脹的因果關系錯綜復雜,很難說清究竟誰先誰后,但如果從生產力角度來看,滯脹的前提,實際上是生產力下降所造成的產出能力不足,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經濟發(fā)展出現了問題,直接表現為“滯”,而“脹”是產出能力不足的結果。這樣看的話,當前中國的情況與上世紀70年代西方的滯脹實際上有著很大差別,這個差別就在于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產出能力不足,而是產能嚴重過剩,因此,盡管我們也正在飽受“滯”的煎熬,但漲的基礎并不存在,何來滯脹呢?
          實際上,滯脹威脅論不是今天才有的,去年奧運會之前就有人預測去年底至今年初將會出現滯脹,但我們看到的卻是通縮。盡管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加快“消滅”過剩產能,因為將有相當一部分企業(yè)失去生存環(huán)境,但有兩個問題不能忽視:即使“消滅”也需要一個過程;“消滅”了過剩的產能就一定由縮到漲了嗎?這種非此即彼的邏輯存在嗎?
          當然,滯脹論中有些推理是比較嚴謹的,比如有人就提出,所謂產能過剩結論下的供求關系認識本身可能就是錯的,因為在新經濟形勢下人們的需求也悄然在變,比如傳統(tǒng)燃油汽車的需求有可能被新能源汽車需求所替代,而新能源汽車的供給,至少在起步階段一定是有限的,因此供求關系就會逆轉,一旦由產能過剩變成供不應求,就是通脹的開始。對這樣的推理,我先要表示敬意,因為推理者至少接受了“通脹是生產力現象”的觀點,但這個推理過程依然有個致命問題:忽略了需求轉化的替代過程,即人們對新產品的需求不是一下子轉化的,有個交替轉化的過程,而這更需要時間,等到完全轉化后,難道供給就不發(fā)生變化了嗎?所以,這樣的觀點仍然站不住腳。
          中國的市場利率不能完全充分說明市場對通脹的預期,但以僅有的幾個市場化利率作為參考也未嘗不可。從最近這段時間看,首先是國債利率持續(xù)走低,其次票據貼現和銀行債券利率同樣走低,前不久國開行發(fā)行的5年期債券,競標利率竟然只比居民存款利率稍高。這些跡象似乎都在表明,市場并未出現通脹預期。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長)
          相關稿件
        · 全球滯脹腳步逼近 我們如何未雨綢繆 2009-06-09
        · “滯脹”可能成為市場新預期 2009-05-22
        · 投機推高油價全球經濟滯脹風險增大 2009-05-14
        · 中國面臨“滯脹”風險 2009-03-19
        · 或現結構性滯脹 籌謀更有效對策 2009-01-14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
      • 
        
      • <sup id="2www8"><delect id="2www8"></delect></sup>
      • <small id="2www8"></small>
        <tfoot id="2www8"><dd id="2www8"></dd></t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