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態(tài),我國將以“一年提高幾個月”的推進方法,采取漸進式的方式延遲退休年齡。
作為一種過渡性方案,漸進延退的思路值得肯定。但也得看到,之于存在已久的養(yǎng)老雙軌制,在改革力度上必須有大刀闊斧的決心,盡快斬斷雙軌制呈現(xiàn)的制度性不平等。
改革的公平性,還應該反饋到延遲退休具體的制度設計上。胡曉義透露的延遲退休思路中,漸進式的體現(xiàn)之一,便是先從退休年齡最低的群體開始,逐步擴展到各類群體。根據(jù)現(xiàn)行規(guī)定,男50歲和女45歲是目前的最低退休年齡,但這些群體往往屬于體力勞動者,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如果這個群體成為延退先行者,改革是否有捏軟柿子的嫌疑呢?
如果只是以現(xiàn)有的退休年齡為標準,分群體執(zhí)行延遲退休,對體力勞動者恐非利好。這種不利不僅僅意味著率先延退對其身心的沖擊,更在于,相較于腦力勞動者,這一群體在話語權(quán)上不具備任何優(yōu)勢,他們對于漸進延退方案具體設計的影響力有限。在當下延退討論的話語格局中,聽不到他們旗幟鮮明的聲音,并不意味著他們贊同延遲退休,也不意味著他們自愿充當率先垂范的被改革者。
延遲退休的爭議有過多輪,但那些在馬路上、在工地上、在機器邊揮汗如雨的體力勞動者,他們的聲音一直處在缺席狀態(tài)。當然,專家學者和媒體中,為他們代言發(fā)聲的不在少數(shù),但理想的改革博弈狀態(tài)下,他們當然不應該被代言,他們應該有自己的聲音、態(tài)度和立場,能夠獨立地參與到?jīng)Q策之中。但目前為止,這種開放性的決策參與機制尚未形成。
延遲退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具體的落地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這種重要性?是在眾聲喧嘩中閉耳塞聽,還是充分打撈沉沒的聲音?值得一提的是,開放性的參與機制不只能夠讓改革收獲廣泛認同,還能夠培育社會中各階層民眾的公民氣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