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布的中國三季度GDP增速為7.8%,比二季度快了0.3個百分點,預期全年經濟增速將保持在7.5%以上,穩(wěn)增長目標可順利完成。但在經濟保持較高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是否改善,金融風險是否下降等深層次問題更需要關注。 三季度經濟增速的回升,與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支持鐵路、城市基礎設施、棚戶區(qū)改造、4G、環(huán)保等領域投資的一系列穩(wěn)增長措施有關,盡管這些穩(wěn)增長投資領域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僅為8.12%,但按中性情況分析,其將拉動下半年經濟增速約0.3%。但從長期看,由于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始終不大,故投資效益令人擔憂。 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與去年前三季度均為7.7%,但今年的市場利率水平卻明顯上升,表現在債券市場上,則是債務收益率水平上行。目前中國債券的信用利差已處于歷史最低位,原因在于,利率市場化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大幅上升,因而要求在資產端更高的回報率。 與市場利率水平形成反差的,是企業(yè)盈利水平的下滑。今年前三季度,中國500強企業(yè)平均利潤率僅4.34%,比去年同期降0.33個百分點,經濟所能提供的回報率在下降,但是三季度以來以債券利率為代表的社會資金成本持續(xù)大幅上升,表明高負債下企業(yè)融資的剛性需求。 導致利率上行的因素中除了利率市場化之外,債務總規(guī)模的快速增長,每年還本付息規(guī)模的膨脹,也是重要因素。估計2013年全社會的還本付息額就超過5萬億元。 需要說明的是,總負債規(guī)模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并不算大,而且其中也有重復部分。但這里有兩方面需要引起重視,一是2008年前,總負債/GDP的變化不大,但2008年至今的短短五年中,總債務增速居然超過名義GDP的45%,如此高的債務增長速度,全球罕見。二是由于金融負債的分布失衡,會使得某一經濟主體金融負債過多,導致債務利息超過資產收入,會使得其現金流變負從而失去造血能力。今年6月一度出現的“錢荒”危機,其本質也是金融產品期限錯配導致結構失衡而引發(fā)的。 由于負債總是與資產相對應的,企業(yè)、政府與居民的負債,在中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下,對應的大部分是銀行的資產,而銀行的資產構成與質量,決定了銀行風險的大小。目前銀行獲得的資產抵押物中,主要是房地產。據海通證券統(tǒng)計,38%的銀行表內貸款直接與房地產和融資平臺相關;在表內貸款中,54%是抵押貸款。銀行的表外貸款預計為13萬至16萬億元,其中70%左右投向房地產和融資平臺。由此可見,土地與房產的未來價格變化,基本決定了銀行資產的風險度。 房地產出現拐點的時間,基本上也對應中國發(fā)生債務危機的時間。今年政府在房地產調控政策上,也愈發(fā)小心翼翼。當前,房地產已經捆綁了中國經濟,投資者也預期中央政府不會出臺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而地方政府更不愿意打壓房地產去斷送土地收入來源,這就是房價繼續(xù)攀升的原因。但行政調控對于資產價格的波動而言,最終是失效的,久漲必跌的房地產泡沫破滅案例,在全球都是無一幸免的。 因此,金融風險的發(fā)生時間,未必取決于債務規(guī)模有多大,卻主要取決于負債所對應的某類資產的價格波動拐點何時出現。而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深度和廣度,則取決于這類資產價格波動的幅度和所對應的負債杠桿率水平。如果總是不肯去刺穿泡沫,卻以穩(wěn)增長的名義推遲調結構,則今后金融危機的爆發(fā)能級會越來越高。所以,風險越早釋放,越有利于經濟的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