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鄭州市房管局昨日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局部調整住房限購政策。對于未滿20周歲的無住房單身人員,暫停其在本市限購區(qū)域購房;對于年滿20周歲的無住房單身人員,限購一套住房;持有本市居住證明三年以上,在本市繳納社保或個稅一年以上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限購一套。 現(xiàn)在關注限購的,除了買房的和賣房的,恐怕還有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部門,那就是民政局的婚姻登記處。此前為了多買房,各地的“假離婚”層出不窮。現(xiàn)在鄭州版的限購政策,弄不好會促成“假結婚”。 自從限購隆重登場,樓市調控就失去了調控的意味,“樓市計劃”倒是一個更貼切的名字。一切不以擴大供給為目的的調控都是逗你玩,最后無一不變成了“空調”。打壓需求只是調控的權宜之計,而不是目的本身。而不斷升級的限購,實際上是把打壓需求變成了調控的目的。 限購是會上癮的,限購是美劇,一季完了還有第二季、第三季……在這個限購的過程中,權力也實現(xiàn)了自我膨脹,將以前不該管的、管不到的,統(tǒng)統(tǒng)都管了起來。因此,調控的結果往往是市場和個人被迫讓渡了權力,但房價卻沒有降下來,也不可能降下來,因為它只聽供求規(guī)律的。膨脹了的權力,成為了調控的最大贏家,這也變成一個紫霞仙子式的困惑:猜得中開頭,猜不中結尾。 都在說堵不如疏,但是一些政府部門在“堵”方面的鉆研可謂不屈不撓,一個政策限不死你,就再加碼,反復加碼,直至畫地為牢,將公民按照不同身份分成三六九等,對號入座方才滿意,覺得權力獲得了市場、社會和個人的“尊重”。 個人不可能隨時隨地都是理性的,但個人在大多數(shù)時候保持理性則是毫無疑問的。在每一個對自身利益造成巨大沖擊的政策面前,個人都是要進行一番成本收益分析的,如果利益足夠大,個人則是會想方設法去規(guī)避,乃至一些有違道德、倫理、常識的做法,都能夠輕易地說服自己。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輿論就不應該單單指責個人突破底線,而是應該思考是否是政策突破了底線,對市場、社會和個人形成不該有的壓力,造成不該有的誘惑,以至于個人只能一門心思地來對付這種壓力,而不做他想。 對于高房價問題,要建立長效機制,而不是短效機制。要借助市場的力量,而不是行政的力量。市場問題歸根結底是要靠市場自己來解決的。說實話,限這限那,都不是服務型政府的表現(xiàn),因為這是一種懶政思維,只希望用高壓把問題掩蓋下去,而不謀求問題真正的解決。須知道,我們不是靠“限”字掛帥的票證解決了人們溫飽問題,而恰恰是開放市場和去除管制之后,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