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多部門聯合發(fā)布新政:出租房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于5平方米,單個房間不得超2人,不得改變房屋結構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出租,廚房、衛(wèi)生間、陽臺和地下儲藏室不能出租。 在“80平方米兩居室住25人”被曝光后,北京市針對“群租”的反應可謂迅速。一連串條文出臺,促使人們再度審視“群租”的種種隱患——擅改房屋結構,破壞建筑強度;超負荷使用頻發(fā)水路梗阻,亂拉電線成倍增加火災風險;陌生人混居毫無隱私可言,更給人身安全帶來諸多變數。顯然,重視并治理“群租”非常必要。但也要提醒,管理者還應審慎考慮群租者的困難和糾結。 “群租”的人們并非不懂有關隱患。相反,他們是“群租之殃”的最直接體會者。無奈,商品房價格居高不下,市場房租不斷攀升,漂在京城無親無故,工作難找收入微薄……事實上,絕大多數“群租蟻族”都是懷揣夢想來到北京的外地青年,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堅持在大城市獲得一席之地。誰不希望生活得體又安全,可受制于現實與經濟壓力,“群租”對他們往往是不得已。“蟻族”的苦澀,會觸及善良的人們的心靈軟處。治理“群租”應以改善底層人群的居住條件為目標,不能反倒使他們無處安身。 管理者在關上隱患之窗的同時,更應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開啟安全的門。遺憾的是,目前安全之門仍顯狹窄。政府保障房對本地居民尚且有較難企及之感,外來務工者的申請難度更高——只有公租房對非京籍人士放開,外地戶籍的申請人必須同時滿足在京工作、繳納社保、納稅皆滿5年這三條“硬杠杠”,這已將許多人“刷”下來。住房保障范圍有限,保障水平不高,都是必須關注的現實。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美好既建立在各類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又體現在城市對人們的回饋保障。首都的發(fā)展離不開“百川入海”的貢獻,首都也應對眾多的社會螺絲釘報以溫情滋潤,將“北京歡迎你”不斷具象并落到實處。這之中,確實會面臨各種挑戰(zhàn),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就住房來說,進一步增加保障房數量,努力降低保障門檻,提高保障水平,是政府的職責己任。如果管理者能夠提供價位與條件適合平民需求的房子,憋屈的“群租”也就沒有了存在的空間。不單單是北京,各地都應將“居者有其屋”置于改善民生的核心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