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關總署發(fā)布的外貿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我國實現進出口貿易總值13307.53億美元。其中,出口6858.68億美元,同比增長17.4%;進口6348.84億美元,同比增長10.6%;累計貿易順差609.84億美元。尤其是4月份,進出口總值達到3559.61億美元,同比增長15.7%。其中出口1870.61億美元,同比增長14.7%,環(huán)比增長2.7%;進口1689.0億美元,同比增長16.8%,環(huán)比增長-7.7%;出口環(huán)比增速大幅高于進口,導致4月貿易順差達到181.61億美元。
如此靚麗的數據,不僅遠遠超出市場預期,而且也與近兩月PMI的出口訂單分項指數表現疲軟、廣交會出口訂單增長呈現負增長、與香港來自中國貿易數據異常以及歐美地區(qū)經濟增長疲弱而導致需求不足等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因此,中國所公布的進出口貿易數據的真實性普遍受到境內外機構質疑。對于這一質疑,盡管中國海關有相應的解釋,但是這些解釋只能說是表面現象。
筆者認為,對上述現象有兩種解釋是比較成立的。一是最近國內進出口數據之所以水分較高,很大程度上與當前國內外的經濟環(huán)境及政府出口政策有很大關系。因為,在當前歐美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一再加碼及日本推行“質化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后,國際市場流動性泛濫是必然。而這樣過多的流動性一定會涌向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而香港就是這樣一個最合適的市場。
對于嚴重管制下的中國金融市場來說,盡管國際上的流動性泛濫,但要自然流入國內市場并非易事。曾被不少朋友問到,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可以把國際上如此低利率的資金引入中國。也就是說,面對國際上流動性過多,國內不少人正在通過不同的方式想把這些低成本資金引入中國。盡管方式很多,但通過出口貿易數據做假而獲得海外資金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據悉,國內就有企業(yè)通過假出口獲得境外貸款資格,并將境外資金匯入中國。比如國內一些企業(yè)偽造巨額貿易通過“內保外貸”獲得境外資金,即境內企業(yè)向境內銀行出示信用憑證等擔保條件,并在銀行存入一定金額資金后,其境外公司便可以在境外銀行獲得融資。而這些資金進入中國后,最為簡單的方式就是通過投資理財產品套利。更高級的是讓這些資金進入國內所謂的金融交易所,從而形成不同的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等融資。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社會融資總額快速增長達到7.91萬億元,很大程度上與這些資金流入有關。
第二種解釋是,讓國際資金流入中國,不僅在于成本低,還在于最近人民幣升值預期一直在強化。如果國際市場的資金成本低,而且人民幣又在升值,那么把這些資金引入中國就可以雙重獲利。對許多企業(yè)來說,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此,通過虛假貿易讓國際上的資金流入國內,對這些企業(yè)來說具有十分強的吸引力。今年以來,人民幣一直在升值,而人民幣的升值也在吸引更多的熱錢流入中國。有人估算,今年以來流入中國的熱錢達500多億元。而虛假的進出口貿易也將成為外國熱錢流入中國最為重要的渠道。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外匯占款達到1.24萬億元,這可能與進出口企業(yè)通過虛假交易讓這些熱錢流入中國有關。
還有,國內一些保稅區(qū),就有公司專門協助貿易公司提供虛假進出口文件,曾經有一家公司將同一批貨物來回出入口41次。有些公司則直接在保稅區(qū)導入導出。比如一些省貿易量大,有些保稅區(qū)監(jiān)管不嚴,同一樣貨品,甚至不進行加工也可在保稅區(qū)出口倉庫到進口倉庫來回。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享受出口退稅的優(yōu)惠政策,也容易推高當地的GDP。比如,有報道稱,一些地方政府寧愿支付運費,讓一些企業(yè)將保稅區(qū)庫里商品運去香港,隔日再從香港運回,若按一個貨柜車400萬美元貿易額計算,這貨柜一進一出完成800萬美元貿易額。通過這樣方式,40天就能完成16億美元“貿易額”,進出口數據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制造出來了。
從這些現象就可以看到,當前國內外市場的形勢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是中國進出品政策并沒有隨這種形勢變化而調整,自然為這些企業(yè)套利創(chuàng)造了制度上的條件。因此,這里有幾個問題值得思考。一是任何制度安排都是不完全的,它都是特殊條件下的產物。如果現實的這種形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既有的制度安排就得與之相對應進行調整,否則就會面臨許多利用制度不完全的套利空間。而這種套利空間的出現,如果不能夠及時地得到調整,它無論是對企業(yè)、市場,還是對政府管理部門都容易傳遞出錯誤的信息。而這些錯誤的信息不僅會影響企業(yè)及政府對市場的判斷與決策,也容易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二是對于市場出現的這些行為現象,政府并非是指責,而是要對當前這種現象進行更為細致的調查與研究,以便提出更好的應對措施。三是要形成一套制度規(guī)則自動調整、自動修復的機制。也就是說,整個內外經濟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時,這些制度安排能夠自行調整來彌補漏洞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