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暴跌,迎來亞洲瘋狂的抄底資金。
黃金繼續(xù)從發(fā)達經濟體向新興經濟體轉移,這是建立國際貨幣體系的需要。
在黃金迎來三十年最大的單日暴跌之后,迎來抄底資金,北京時間4月25日晚11點,紐約期金順利突破每盎司1450美元的關鍵點位,形成V型反轉的走勢。
全球黃金正在向新興市場轉型。最明顯的標志是,黃金大跌之后,中國各大城市金條賣斷貨。
官方儲備增長緩慢與民間儲備增長強勁形成鮮明對比。根據最新的數據,中國官方黃金持有量1054.1噸,占外匯儲備總額的1.6%,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的10%。日前由中國黃金協會發(fā)布的《2012中國黃金行業(yè)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我國民間黃金儲量大約6000噸,雖然人均只有4.6克,與全球人均20克的差距很大,但是,中國民間藏金的增速不容小視,在截至2009年的5年內,中國黃金消費需求平均年增速為13%,2009年當年,中國已經超過南非成為世界第一黃金生產國(實現313.98噸),超過印度成為世界第一黃金消費國。
愛金成癖的印度在黃金下跌時同樣出現了一波搶金潮,在印度最大的黃金市場孟買,在4月16日和17日兩天,平均消費了4噸黃金,比上季度每天平均1噸的消費量上漲了4倍。
印度民間的黃金儲備量十分驚人,民間黃金儲備(含黃金飾品)高達15000噸,占世界黃金總量的10%。相比而言,印度官方黃金持有量僅557.7噸,占外匯儲備總額的9.6%。為了避免進口石油與貴金屬引發(fā)經常賬戶赤字,印度政府試圖阻止民眾買入貴金屬,卻收效甚微。
無論是印度還是中國,為了建立國際化的貨幣體系,購入黃金增加外匯儲備中的黃金占比,是大勢所趨。考慮到中國的經濟體量,考慮到央行出手對市場的影響,民間藏金是最好的手段。
官方黃金持有量第一的是美國,達到8133.5噸,占外匯儲備總額的75.1%。從1952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儲備國以來,美國黃金儲備下降,從20663噸下降到10000噸以下,但此后保持平穩(wěn)。
新興經濟體官方、民間紛紛購入黃金,除了匯率市場化、貨幣國際化的考慮外,也說明民間把購入實物金當作對沖未來經濟政治風險與恐慌心理的最傳統(tǒng)與最保險的手段。
黃金金融屬性極強,作為工業(yè)原材料幾乎一無用處,因此巴菲特才說黃金是沒有收成的莊稼。投資黃金是恐慌中的非理性行為,如同島國小民儲藏作為貨幣的貝殼,但集體的貨幣與儲備選擇一定有其理由,而儲備之物也就因此有了安全價值。經濟越震蕩,黃金的作用也就越明顯,上世紀70年代法國央行向美國索要黃金,德國央行今年年初想召回海外黃金,理由相同,以黃金保證部分金融安全。
黃金從西方來到東方。
恒生銀行調研顯示,新興國家央行如今亦以增持黃金作為外匯儲備保值的手段,當中尤以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韓國及俄羅斯較積極購入黃金。而從1999年到2009年,歐洲主要央行(德國與意大利除外)拋售黃金約3800噸,獲得約560億美元,它們在低位逐步拋售黃金損失了400億美元以上。但近兩年,央行從凈賣家變成凈買家。2012年第四季度官方機構購金量達到145噸,同比上升29%,央行連續(xù)8個季度成為黃金凈買家。全年央行購金總量達到534.6噸,比2011年高出17%,創(chuàng)下196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黃金的儲備作用、對沖風險作用遠遠沒有消失,黃金從西方到東方尤其是向中國的轉移,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