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禮樂志》曰:“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備。”
IPO改革的相關(guān)思路和方案據(jù)說正在論證中。而說到IPO改革的損益分配取向,就不能不說一說曾短期實行過的按市值配售新股的興廢是非。
市值配售的壽終正寢,表面的理由是似乎因為全流通,在大小非都逐步解禁之后,還有流通市值和非流通市值之分嗎?這個理由其實是不成立的。真實的原因,是一向把一級市場當成資金蓄水池的場外資金不樂意,他們一向習慣了壟斷新股認購然后一上市就拋售套現(xiàn),市值配售卻令手頭不持有二級市場流通股的就不行了;機構(gòu)由于受到配售上限的約束,也很不樂意。感到滿意的是中小股東,但他們在關(guān)于新股改革方案的討論中,卻始終沒有話語權(quán),所以市值配售盡管得到他們的支持,最終還是不得不被叫停。
沒有了市值配售,接下來的IPO改革,一言以蔽之,除了“重融資而輕回報”,客觀效果是損不足而益有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二八”定律,即重“二”而輕“八”,損“八”而益“二”,最終表現(xiàn)為超過八成的投資人大虧特虧。
李瑞環(huán)最近出版的新書《看法與說法》中,收錄了他1999年的一篇講話。他說:“我們的改革要堅持多數(shù)人受益,少數(shù)人過得去的原則”。“二八”定律,在管理學中也許不失為一種優(yōu)選法,但用之于利益分配上,則顯失公平,違背了“多數(shù)人受益,少數(shù)人過得去”的原則。以往的多次IPO改革,之所以始終沒能取得預想中的顯著效果,在某種意義上,筆者疑問,跟“二八”定律的誤導,也是分不開的。
目前滬深股市IPO問題的癥結(jié),套用一句老祖宗的話來說,“非患寡而患不均也”。燃眉之急,與其說是IPO暫停所引起融資功能缺失,不如說是利益分配的嚴重不均所引起的信心喪失。無論如何,最大限度地向市場的大多數(shù)人釋放改革紅利,應(yīng)該是未來IPO改革最重要的目標。就此而論,筆者以為,重新恢復市值配售,可能不失為一種既體現(xiàn)了優(yōu)先讓二級市場投資者享受新股發(fā)行紅利,又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存量資金增量資金支持一級市場新股發(fā)行的一石二鳥之計。
一個市場當然不能長期缺失融資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滬深股市二十多年來IPO被迫暫停達八次之多,甚至至今還在為何時重啟和如何重啟而煩惱,確實有點不可思議。而更讓投資人擔憂的是,如果這次依然不能痛下革舊鼎新的決心,
IPO改革還是像以往那樣偏重于“關(guān)鍵的少數(shù)”,而不去研究和解決如何切實回報投資者的問題,那么,這樣的IPO一重啟,就等于重大利空的重新開閘。
對于滬深股市來說,回報投資者的關(guān)鍵在于全然改變“重融資輕回報”的市場定位,也就是說,更多地取決于IPO本身的損益分配取向,而并不僅僅是一項所謂的“分紅新政”所能獨力解決得了問題的。因為在一分紅就被除權(quán)除息的條件下,投資人即使只是指望賺一點一二級市場的交易差價,也要被視為投機而備受打擊。如此容不得投資者略有寸進的監(jiān)管理念和交易機制一日不改變,滬深股市的賺錢效應(yīng)從何而來?又如何能讓投資者安下心來長期投資?
市值配售,并不只是IPO引頸待發(fā)時期的權(quán)益之計,其意義不僅在于給融資功能的恢復以借力,更重要的還在還投資者以賺一點交易差價的基本權(quán)利。只有當IPO不僅可以滿足發(fā)行人之融資需求,而且也將成為廣大投資者獲取正常回報的重要途徑,IPO改革才有可能更好地為資本市場的健康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添磚加瓦。換言之,對于IPO改革而言,市值配售也是正能量。
維護投資者利益,不妨從市值配售開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