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11月13日)開始,在天津、大連、重慶等12個城市,星巴克5款咖啡的價格上調了2元。此后,陸續(xù)有媒體報道了星巴克漲價的消息,星巴克中國相關負責人稱,星巴克剛剛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時候,天津、大連、重慶等12個城市這5款咖啡的定價就比全國其他城市低,因此,這次調價是將這些城市與其他城市的售價拉平。據了解,這已是星巴克今年在中國內地市場上第二次上調價格,今年年初,星巴克就曾對幾款產品的價格進行小幅調整,調價幅度在1-2元。 與這則報道一樣,另一條關于星巴克的微博也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星巴克美式咖啡中國比美國貴75%,哈根達斯國內售價超國外3倍。”這條微博被大量轉發(fā),從不少評論內容可以發(fā)現,盡管中國消費者普遍認為這種差價很“沒道理”,但消費者仍難對星巴克、哈根達斯等洋品牌說“不”。國外的大眾消費品為什么能搖身一變在國內成為高端消費品?即便提價幾倍消費者仍趨之若鶩?這里面其實反映的是洋品牌擁有定價權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國內外差價,星巴克中國相關負責人曾做過這樣的表述,“不能單純地拿星巴克在各地的價格相比,在定價上,星巴克考慮了不同地區(qū)顧客不同的消費層次,是運營成本、市場等各因素間取得的價值平衡。”言下之意,是國內消費星巴克產品人群的消費層次決定了每杯咖啡可以維持多高的售價,這完全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結合當下最熱的經濟學概念來看,不管是星巴克還是哈根達斯,這些敢于提價的洋品牌恰恰是吃準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結構”,雖然泡一杯速溶咖啡不過幾元錢,但消費者顯然舍得花數倍的價格購買一杯帶有星巴克LOGO的咖啡,舍得為品牌付出高溢價。 最近市場上漲價頻率非常快的還有洋奶粉,同樣是吃準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結構”,能夠為這種“需求結構”提供優(yōu)質產品的洋奶粉才占領了定價權的“制高點”。這在經濟學原理中也是說得通的,在高度自由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商品的定價并非由原材料價格決定,影響定價的最關鍵因素則是供求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看,買咖啡要排隊、坐得滿滿當當的星巴克,漲價應是“順理成章”的事。雖說,漲價對于消費者來說總不是好消息,但對于國內企業(yè)來說,洋品牌玩轉價格的一舉一動都在為我們“上課”,先別盯著別人漲了多少價,而是該好好學學別人憑什么漲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