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這個位于陜晉蒙交界地帶的小縣,2010年啟動12年免費教育,把免費教育的受惠面擴大到全縣普通高中、職中學生,不僅免收所有高中、職中生的學費、雜費和課本費,還繼續(xù)對全縣寄宿生給予蛋奶補貼。
一年后,府谷縣又將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的受惠范圍,正式實行15年免費教育政策。 或許在不少人看來,府谷推行15年免費教育,是因為該縣比較富裕,2011年,府谷縣域經濟總值達到407億元,綜合實力躍居陜西省首位、西部第6位、全國第69位。可是,與府谷的財政實力相比,全國有很多發(fā)達地區(qū),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些地區(qū)卻沒有實行15年免費教育。而在陜西,除了府谷之外,還有一個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800元的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寧陜,也從2011年開始推行15年免費教育。這表明,推行15年免費教育,在當前全國各地其實都有實力,而是否推行,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的執(zhí)政理念和辦教育理念。 近年來,社會輿論對推行15年免費教育的呼聲高漲,可是,不少地區(qū)的政府部門,卻在概念上大做文章。比如,對于將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范疇,一些官員就辯稱,不宜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因為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均衡性、公益性等特點,如果將學前教育作為“義務教育”,就要強制家長送孩子入園,這就需要修訂《義務教育法》。官員的辯稱,顯然故意將義務教育和免費教育混淆——如果把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范疇,政府對所有入園學生都實行免費,但卻不強制幼兒接受學前教育,這根本不違反《義務教育法》,也加大政府對公共教育的保障力度。 從府谷和寧陜的實踐看,當地政府并沒有提延長義務教育年限,而是延長免費教育年限。這是對教育負責任的務實做法。府谷和寧陜能做到實行15年免費教育,我國其他地方沒有理由做不到。但由此推論我國其他地區(qū)就會“拷貝”推行15年免費教育模式,卻太過樂觀。 我國的教育撥款,包括府谷和寧陜在內,采取的都是政府說了算的方式。怎么撥、撥多少,都由政府決策。這種撥款方式,只有寄希望于領導英明、重視教育(包括對義務教育的撥款,雖從法律角度明確政府的強制義務,可依舊有地方政府不履責)。我國過去很長時期中,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破陋、教師待遇得不到保障,都與這種撥款方式有關。如果教育撥款,由公眾參與預算、決策,并監(jiān)督政府部門必須按預算撥款,那么,保障對教育的投入、延長免費教育年限,就是政府部門應盡的義務,而不是官員的“英明決策”。簡單地說,如果我國教育撥款也采取這種方式,那么,長期困惑我國教育的投入不足問題,可能早已經得到解決。 在發(fā)達國家,教育撥款通常由國家教育撥款委員會和地方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制訂預算,政府部門負責執(zhí)行預算。這種撥款機制,不但有效解決政府對公共教育的保障問題,還可有效防止撥款的“跑冒滴漏”。所以,無論是轉變政府的執(zhí)政理念,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還是將投入到教育的每一筆,都用到實處,都需要全新的教育撥款機制加以保障。改變教育撥款方式,這實質也是調整教育管理方式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基礎教育發(fā)展,存在“管評辦”一體化的嚴重問題,這與政府主導的撥款方式密切相關,政府部門通過控制財權,直接參與學校辦學和學校評價,造成政府和學校的權責不分。只有建立新的撥款方式,政府才能回歸本位,而學校也獲得更大的財政獨立性,由此可實施自主辦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