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公司出路無論是哪種解決方案,都需要公司大股東、中小股東坐下來好好協(xié)商。大小股東利益博弈理應在一個適當框架內進行,這也要求有關部門盡快完善這方面政策,好讓博弈各方有所遵循。” 最近,有關解決B股出路的思路較多,包括回購、轉H股、轉A股等,筆者認為,轉A股方式暫不宜考慮。 A股市場和B股市場畢竟是兩個分割的市場,中間有堅硬的分隔壁壘。兩個市場之間存在著流通障礙,投資者群體、交易規(guī)則以及信息傳遞也存在差異,這使得一家公司的同質產品在兩個市場的定價和風險等方面也呈現(xiàn)出差異。比如截至7月末,滬深股票賬戶數(shù)合計16889.54萬戶,其中A股賬戶16636.75萬戶,B股賬戶252.79萬戶;B股市場股票交易稀少,投資者如想在B股市場賣出較為大量的股票,不僅耗時,而且可能把股價砸出一個坑。A股市場投資者更為眾多,相對來說A股市場流動性比B股市場要好。 流動性好的市場,一般投資者也愿意稍微多出點價,正因為如此,加上A股市場投機性更強等因素,早期公司如果同時發(fā)行A股和B股,不同市場的發(fā)行價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A股市場發(fā)行價更高。比如,中集集團1994年發(fā)行A股價格為8.5元,B股發(fā)行價為7.54港元,考慮到當時匯率因素,A股發(fā)行價要高出不少。 一家公司同時發(fā)行A股和B股,每一股份擁有同樣的權利,包括分紅權、表決權等,但這些權利的享有應該限制在不同市場內;若抹殺市場界限來談同股同權,這毫無意義。就比如當時中集集團A股首發(fā)的投資者,是否也有權要求以B股發(fā)行價認購股票?當初同股不同價,現(xiàn)在B股也不可能無條件就轉到A股市場。若毫無約束就將一只股票從投資者稀落的市場,轉到較為活躍的市場,這可能對活躍市場的原有投資者也并不公平。不過,若將一只股票從一個流動性強的市場轉到交易清淡的市場,或許就不存在上述問題。 就算純B股公司,要轉為A股也有不妥。B股公司有不少外資股東,2001年B股市場對內資開放,一些外資股東離場,但畢竟B股公司仍有不少外資股東。人們普遍反對上證所設立國際板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A股市場制度不健康,企業(yè)到A股上市可以享受圈錢特權而可逃避回報投資者的義務,難道不讓外資企業(yè)到國際板上市,就可讓B股公司外資股東輕易享受A股市場的泡沫溢價,讓它們到A股市場高價減持套現(xiàn)? 再退一步講,就算B股公司股東全部為內資股東,也不宜轉為A股。現(xiàn)在人們也反對A股市場新股上市,原因是市場已經不堪重負。A股市場并不是一個框,是問題就可往里裝;在此敏感時期,將B股公司轉為A股上市,必然增加A股市場總流通盤、帶來額外負擔,B股投資者的歡喜只是建立在A股市場更多投資者的痛苦之上。 B股市場估值一般比A股市場低,這里投機氣氛比較淡一些,不少人是以獲取公司紅利回報作為投資本意,這與H股更有幾分相似。如果要考慮逐漸將B股市場關閉,目前中集集團已經正在探索的轉到H股的解決辦法,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較好思路。但也有人指出,中集B大股東都是設立在境外的機構,轉成H股后不會受到交易制約,而眾多中集B股境內投資者由于法律障礙不能直接開具H股賬戶,將來只能持有或出售,而不能買入;這需要有關部門進行協(xié)調,并盡可能提供相關政策支持,不能讓企業(yè)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B股公司出路無論是哪種解決方案,都需要公司大股東、中小股東坐下來好好協(xié)商。為了維護B股市場變革中的社會公眾股東利益,筆者覺得有關部門應該借鑒當時股改的一些做法,規(guī)定B股公司重大改革方案應實行分類表決制、必須經社會公眾股東半數(shù)以上表決權通過。當然,此時社會公眾股東要價也應適度,比如,當年第一百貨收購華聯(lián)商廈時,現(xiàn)金選擇權價格為董事會召開前12個月每日加權平均價格的算術平均值上浮5%;此次中集集團為B股股東提供的現(xiàn)金選擇權、第三方支付的現(xiàn)金價格為9.83港元/股,這基本是股價長中短期均線附近,再過高要價的空間恐怕不大。大小股東利益博弈理應在一個適當框架內進行,這也要求有關部門盡快完善這方面政策,好讓博弈各方有所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