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2年4月,流通市值1萬元以下、1至10萬元、10至50萬元、50萬至100萬元的賬戶數(shù)量分別占35.67%、49.16%、12.67%、1.51%。換言之,擁有百萬以上流通市值的賬戶數(shù)僅占1%,50萬元以下的賬戶占比超過97%。這反映出管理層多年來一直強調大力發(fā)展機構投資者,但投資者結構的改善有限,A股市場依然是散戶唱主角。 A股市場由散戶唱主角的特征,還反映在證監(jiān)會主席郭樹清此前披露的相關數(shù)據(jù)中。據(jù)他透露,截至2011年底,自然人持有流通A股市值占比達到26.5%,企業(yè)法人占比57.9%,專業(yè)機構投資者占比為15.6%。此外,散戶換手率高,交易量的占比遠大于持股市值的占比。截至2011年底,整個市場自然人的交易量占85%以上。 散戶投資者在A股市場上唱主角,間接表明富人不愛炒股。究其原因,一是高凈值人群的投資理念有一定差別,有研究稱,絕大多數(shù)高凈值人群屬于平衡型客戶。高凈值人群的風險承受能力強,不意味著投資行為更激進。私人銀行客戶往往不追求絕對的高收益率,而是想著先保住現(xiàn)有的巨額資產(chǎn),注重資金安全與分散風險。面對股市賠錢效應遠大于賺錢效應,高凈值人群更看重風險規(guī)避,不愿輕易把錢投入股市“被套”。二是高凈值人群的投資渠道更多。不少中低收入者連購買銀行理財產(chǎn)品的門檻也未達到,買股票成為最便捷的投資方式。相比之下,高凈值人群可選的投資渠道很多,包括信托、藝術品、私募股權基金、酒品、文物、房產(chǎn)、民間借貸及實業(yè)等。 散戶為主導對A股市場并非好事。一方面,導致A股市場不成熟,投資行為短期化,換手率過高,長期難改“熊長牛短”的特征。深交所的研究稱,群體性非理性行為助推股市波動,而非理性交易行為明顯的主體主要為個人投資者。另一方面,大量散戶虧損出局,導致市場信心嚴重受挫,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用郭樹清的話來說,每年有二三百萬的新股民進入市場,同時也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投資者損失慘重,因而決定退出市場或不再交易。 對于散戶炒股,郭樹清有過兩個表態(tài)。他去年12月在第九屆中小企業(yè)融資論壇上說,“低收入人群和以退休金為生的人群就可能不太適宜參與股市,應當建議他們更多考慮風險較低的投資和儲蓄工具”。他今年2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現(xiàn)有條件下,推行投資者適當性安排,首先要把那些最沒有股市風險承受能力的人群勸離出去。” 按這樣的看法,流通市值1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占比高達近85%,而其中的相當數(shù)量并不適合炒股,這部分資金應該從股市回流銀行。然而,在缺乏理財工具,又經(jīng)常性面臨跑贏CPI難題的情況下,散戶集體主動從股市中消失的可能性不大。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nèi),散戶依然會是股市中的多數(shù)投資群體。 改變散戶為主導的A股市場,不能簡單依靠勸離的措施,當務之急應該做好四項工作:其一,引入更多長期資金,提高機構投資者的占比,增加股市的穩(wěn)定性,同時引導整個市場的投資理念轉向成熟,倡導價值投資和理性投資。其二,突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監(jiān)管上“零容忍”,增加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成本,尤其防控與打擊內(nèi)幕交易。其三,完善證券民事訴訟機制,確保“傻瓜”投資者的利益。其四,采取必要的限制投機炒作的措施,加大投資者教育的力度,增加散戶的風險規(guī)避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