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和服務”,“逐步將城鎮(zhèn)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農民工”。讀后令人振奮。 給農民工更多人文關懷,意味著有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要更加設身處地為農民工著想。比如,不能拿“操場太小”、“沒有塑膠跑道”之類的理由把打工子弟攔在學校門外。民盟中央在今年的提案中就建議,建立對農民工子女學校的財政投入機制,為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提供經費。 給農民工更多人文關懷,就意味著國家將更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況,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比如,在條件成熟時建立全國通用的農民工醫(yī)保IC卡,醫(yī)保管理部門憑IC卡號在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tǒng)查看農民工繳費和就診記錄,跟蹤農民工參保和就診情況,使農民工看病更加方便。 給農民工更多人文關懷,就意味著企業(yè)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比如,企業(yè)應轉變思維方式,不能再把農民工看做廉價勞動力,而應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發(fā)展空間,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也許做到了這一點,困擾不少企業(yè)的“用工荒”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給農民工更多人文關懷,還意味著農民工權利將得到更多保障。比如,今年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積極穩(wěn)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確認縣級城市放開戶籍登記,并首次將申請登記常住戶口范圍拓展到地級市;要求對暫不具備落戶條件的農民工,今后出臺有關就業(yè)、義務教育、技能培訓等政策措施,不要與戶口性質掛鉤。這些都說明,拆減戶籍“藩籬”已走出重要一步。逐步剝離戶籍制度與消費品分配和權益保障之間的聯(lián)系,讓農民工不僅成為城市的建設者,而且成為城市的主人,這是對他們最大的人文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