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將于今年6月卸任,其繼任者人選問題再次讓世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領導人的國籍問題成為爭議的焦點。2月27日,在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傳出消息稱,“金磚五國”有意推出共同候選人,競爭自二戰(zhàn)后一直被美國人壟斷的世界銀行行長職位。 據報道,“金磚五國”財政部長在二十國集團會議間歇召開小組會議,要求未來世界銀行行長一職“不應繼續(xù)只是由美國人擔任”,呼吁候選人的選拔過程應基于其能力而非國籍。南非財長表示,“把世行行長一職自動分配給美國人的傳統(tǒng)已經過時了,雖然美國還是可以推舉他們的候選人。” 這是去年發(fā)展中國家沖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一職未果后,代表發(fā)展中經濟體的“金磚五國”再次對歐美“壟斷”的世界重要經濟組織領導席位進行爭奪。 根據美歐之間達成的一項默契,美歐分別把持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兩大國際金融機構的最高領導人一職。這種安排反映的是20世紀、特別是冷戰(zhàn)結束初期西方國際經濟的基本格局。當時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歐洲瓜分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兩大機構領導人的職務。由于當時美歐能夠對全球經濟體系施加決定性的影響,所以這種人事安排有其一定的合理之處,有助于國際經濟的全球治理。隨著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地位的上升,發(fā)展中國家越來越不滿這種與其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不相符的全球治理安排。在西方經濟低迷、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迅速的對比下,世界經濟增長東移態(tài)勢明顯。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近70%由新興經濟體提供,全球購買力的一半來自新興經濟體,已超過發(fā)達國家購買力。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在融資問題上越來越倚重“金磚國家”。世界經濟發(fā)展和力量格局已發(fā)生重大變化,在經濟上崛起的發(fā)展中國家必然要求在更高層次上增加自己的話語權,保護自己的利益。 此外,觀察如今世界銀行的投票權,也可發(fā)現(xiàn)不合理之處。美國目前只擁有世界銀行不到16%的投票權。如果新任行長繼續(xù)由美國人擔任,這意味著其他84%的投票權及其所代表的不同聲音都被漠視。這顯然不符合國際關系的民主準則,是一種本質上的國際專制。因此,對于新的世行行長人選,應該有新的“游戲規(guī)則”,不能再由美國人通過其國內政治博弈所產生,而應由國際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的重要成員共同參與,采取“打破國別”的開放態(tài)度,按照公開競爭的原則進行選舉。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候選人,只要德才兼?zhèn)洌⑶耀@得最廣泛的支持,就可以擔任新的行長。無論最終的人選為誰,至少從程序正義上講,這就是一個長足的進步。 近年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取得一定進展,包括兩大機構的份額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金磚國家”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策機構執(zhí)行董事會的核心成員等。然而,與發(fā)展中國家的期望值相比,改革仍然有很大差距。在兩大機構管理層的挑選方面,由美歐壟斷兩大機構領導人的格局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發(fā)展中國家一直呼吁,兩大機構掌門人肩負改革重任,其選拔理應遵循“公開、競爭、擇優(yōu)”的原則,應任人唯賢,而不再是任人唯“親”,應更看重素質,而不是國籍。 國際經濟已不能再忽視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擔任聯(lián)合國(微博)秘書長千年發(fā)展目標特別顧問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認為,世行如果繼續(xù)由美國人“統(tǒng)治”,只能被發(fā)展中國家視為“美國外交政策和商業(yè)利益的延伸”。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選擇更符合條件、更勝任的人士擔任兩大國際金融機構領導人,同份額改革一樣,關乎國際金融機構權威性。 從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總裁任命一事上的經驗來看,中國等國家在重要國際金融組織人事任命問題上的不滿及呼吁已經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來自于法國的候選總裁拉加德女士在被正式任命前,正式訪問了中國以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中國等國也借此機會充分表達了重大利益關切。從拉加德上任后的舉措看,中國及廣大新興經濟體在基金份額改革上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維護和保證。這一經驗可以應用到世界銀行領導人的推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