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跡象顯示,市場各方至少在下述各點上已有了共識:相關政策必須要合理安排融資和投資的關系,新股發(fā)行額度和上市節(jié)奏需要重新定位,市場需要休養(yǎng)生息,更需要保障投資者的頂層制度設計安排,增強投資合理回報的確定性預期,由此奠定牛市初期的市場根基。
剛送走的那個兔年,投資風險,就像一道揮之不去的魔影,幾乎如影隨形。只要選擇了投資,虧損就是難以避免的結局,不同的只是縮水幅度罷了。不但高風險市場,比如像上證A股,虧損累累自不待言;即便在有形的實物市場,比如商品房市場,多少“躺著賺錢”的好夢也轉眼成空;甚至連保值品市場,比如黃金白銀交易,經過罕見的高位劇烈動蕩“雙殺”,許多“放心取利”的期望也已如過眼云煙,以往那些常規(guī)投資手段,都莫名驚詫“失靈”風光不再……
為了能從深層次揭示問題的難度,并“管窺”問題的實質,全面“透視”投資的難度,可假設投資者初始資本金只有一萬元,且僅投資單一品種不采用投資組合,看看去年一年的投資結果到底如何。
先來看最安全的投資,把錢存銀行,是不是真的零風險?如果把一萬塊錢直接存銀行,理論上是不會虧錢的,只是回報多少的問題,這是由利率高低所決定的。但去年是高通脹的一年,所以即使存銀行也要虧錢,這是一種被動承擔的隱性虧損,是由通脹率強弱決定的。
去年銀行一年期利率有過三次上調,每次都等額調高0.25個百分點,名義利率由年初的2.75%提高到3.5%,而去年反映通脹的CPI高達5.4%,如果以3.5%的利率簡單計算,一萬元存銀行可得利息350元,但同期錢在銀行里貶值540元,實際上隱性虧損190元。而考慮到3.5%的利率是從后半年才開始執(zhí)行,若按真實的利息收入計算,應分四段,利息收入大約326元,則存款的隱性損失上升為214元,虧損率為2.14%。
然后來看看最保值的投資,炒賣貴金屬,是不是真的高回報?據報載,如果去年投資者選擇了貴金屬市場,扣除全年的通脹、匯率等因素后,投資白銀的虧損額是2040元,虧損率是20.4%;投資黃金的賬面虧損額是219元,虧損率2.19%。炒黃金的損失確實最小,說明黃金還有保值作用,但增值作用去年已基本失靈。
再來看看最賺錢的投資,投機房地產市場,是不是真的最能發(fā)財?據國家統(tǒng)計局公開發(fā)布的信息,去年12月在70個大中樣本城市中,新建商品房住宅價格環(huán)比下降的城市有52個,數量上超過七成。這恰好說明房地產市場風險暴露完全顯性化了,由于大多數投資房地產的人都使用了數倍到數十倍的信貸杠桿,所以房地產投資的風險都成倍放大,哪怕房價微幅下跌,都會造成投資者無法估量的巨額損失。
最后再來重點看看最刺激的投資,投資A股,是不是真的高回報?據交易所發(fā)布的權威數據,如果投資僅選擇上證A股市場,因為滬指去年全年虧損幅度21.68%,則理論上最終要虧損2168元。如果僅投資深證綜指,因為幅度更高達32.86%,虧損程度比滬市還要多11.18%,最終虧損額將高達3286元。
深市去年全年32.86%的跌幅,相當于去年CPI最高值6.5%的5.06倍,是一年定期存款利率3.5%的9.39倍。相對而言,滬指跌幅只占深圳的65.98%,還算表現出一定的抗跌性。要是投資者買進賣出交易頻繁,加上各種交易成本,虧損顯然會比簡單計算的更大。
滬深股市這樣的狀況,筆者以為,跟創(chuàng)業(yè)板的價值回歸是分不開的。從一定意義上看,創(chuàng)業(yè)板在深市的“三高”發(fā)行,基本上代表頂著“天花板”的高價股,對存量資金的“吸金”作用是巨大的,投資價值相對降低,致使增量入市資金望而卻步,股市原動力的資金池供血因此嚴重不足,缺乏源頭持續(xù)補給能力致使資金水位不斷降低,結果高價股益發(fā)顯得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由此波及主板市場,跌幅加劇,股指不斷走低是必然結果。
一般來講,股市需要適度補充新鮮“血液”,需要具有真實價值的新股加盟滿足投資需求,更需要“合理化”的良性泡沫幫助投資者實現投資夢想,這有助于保持股市魅力和吸引力,激發(fā)投資市場的活力。筆者以為,合理化泡沫不會天然地形成股市風險,當然并非股市下跌風險的唯一源泉。不僅是因為潛藏在股票中的風險很難由泡沫來測定,因為泡沫具有相對不確定性和十足的動態(tài)彈性。一旦經濟處在景氣階段,企業(yè)處于成長周期,業(yè)績能實現較快增長,過去估值的泡沫將會被真實的、事后增長的盈利所填充,由泡沫催生的風險也就被新財富的增量消化掉了。相反,如經濟陷入低迷,企業(yè)經營進入衰退期,盈利快速下滑,那么經濟向好時原本不存在的泡沫,卻因為需求急劇萎縮將隨之現身并擴大化,風險也隨之而膨脹,并產生沒有實際利潤所對應的“黑洞”。
在去年滬深兩市超預期、相對過大的跌幅背后,有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竭澤而漁,既傷害市場投資的基礎,也危害了市場的運行機制。龍年伊始,多種跡象顯示,市場各方至少在下述各點上已有了共識:相關政策必須要合理安排融資和投資的關系,新股發(fā)行額度和上市節(jié)奏需要重新定位,市場需要休養(yǎng)生息,更需要保障投資者的頂層制度設計安排,為增強投資合理回報的確定性預期,市場不確定性風險過大的局面理應改變,最終奠定牛市初期的市場根基。
由此觀之,再清楚不過,無論將來新股IPO,還是現有股票增發(fā)融資,都少不了尊重市場規(guī)律,真正尊重投資回報,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才是市場健康發(fā)展之王道。
筆者相信,對股市而言,龍年或許是否極泰來恢復性增長的一年。如果在上述共識下市場能從去年的無序失范走向大治,市場承受限度受到高度重視,市場規(guī)律和投資者感情將受到絕對尊重,則無形之手將重整山河。那樣的話,整個市場體系建設將呈現大破大立后的復蘇,制度性實現市場有約束的自我調節(jié)將成為新的規(guī)范。
若能形成這樣的局面,也許,龍年股市將產生始料不及的投資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