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地方“兩會”集中召開時,預算都會成為最敏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特別在中央要求公開“三公”經費以后,社會各方面更是對此緊追不放。
應當說,預算能從“國家秘密”的禁錮中掙脫出來成為公眾能追問的話題,本身就是巨大的進步。問題在于,由于此項舉措更多還停留在行政操作層面,停留于應付和應對,因此,在每年的預算審議過程中,總會出現諸如“看不懂”、“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內容不全面”等問題。奇怪的是,盡管很多代表對預算還有許多疑問,可至今卻不見有哪個地方因此而要求重新編制、重新審議的。這就不能不令人產生這樣的感覺,預算審議,只是“走過場”而已。
先得承認,要在短短幾天內審議這么多報告,加上其他重要事項,別說“外行”,就是“內行”,也不是容易的事。一方面,現在很多地方遞交人大審議的預算,都線條過粗,無法準確表達項目的資金安排和使用情況;另一方面,在項目設置和經費分類等方面,還存在界限模糊、內容交叉等問題。如果財政部門不解釋,根本搞不清它的真正用途。也正因為如此,很多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專款不專用的問題,也就毫不奇怪了。
那對此到底有何良策呢?
最要緊的是,財政部門理應有讓代表和公眾“看得懂”預算報告的主觀愿望,在預算編制時,多些法治意識,進一步規(guī)范預算編制行為,完善預算編制體系,少點人為操縱。一方面,細化預算科目,讓每個科目都能準確、科學、合理地反映資金狀況,讓代表和公眾一眼就能看清資金的用途;另一方面,杜絕內容交叉,不要模糊,要經得起推敲。尤其公用經費的安排,不容含糊。如公車配置,就不能籠統(tǒng)列出經費總量,而需有明細、具體的細目。
推行部門預算,原本是增強財政資金分配透明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根本舉措。但從各地部門預算編制的實際情況看,部門預算普遍存在著大而化小、小而化了的現象,很多項目非常籠統(tǒng)。在今年浙江省的人代會上,代表就直言“看不懂”省商務廳、文化廳的經費預算安排,而兩部門領導面對代表的觀點,也似乎很難正面應對。所以,部門如何把預算編精細、編透明,也是預算不再讓代表和公眾“看不懂”的重要方面。對此,預算審查委員會的責任十分重大。
為及早發(fā)現問題,糾正預算中不太規(guī)范、不太合理的內容,也為幫助政府和財政部門向代表和公眾解釋與說明,各級人大眼下都設立了預算審查委員會。但從實情看,多數情況下,預算審查,就是簡單地聽取一下財政部門的匯報,提一些原則性要求,并未組織專家仔細審核。在發(fā)達國家,預算審查委員會對預算審查是非常嚴格的,往往要花幾十天審查每個項目、每筆資金。在疑問未消除前,是不可能遞交到議會審議的。足見,如何發(fā)揮預算審查委員會的任用,在審查環(huán)節(jié)把存在疑問的問題化解掉,是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
此外,將預算早一點交到代表手中,讓代表“細細品味”、“細細琢磨”,也是提高預算審議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按理,這本不該是個問題。關鍵是,有些地方政府還不太愿意把預算真正交給代表審議,只想走一下過場。因為,將預算早一點交到代表手中,一些喜歡“頂真”的代表,就會“較勁”,“雞蛋里找骨頭”,甚至請教專家、學者推敲和琢磨其中的一些疑問。如此,預算就有可能被挑剔得“支離破碎”乃至“漏洞百出”。對旨在預算公開的地方,這當然是希望看到的結果;對不愿意預算公開,或不愿讓公眾“窺視”預算秘密的地方,這是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到底是真心公開預算還是僅僅為了應付,何時將預算交到代表手中,這是最好的檢驗辦法。
總之,預算公開雖然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推行政務公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只要預算還不能徹底公開,政務公開就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