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年第一期《讀者》中一篇文章的標題,作者與筆者“心有戚戚焉”:慈善不僅僅是好事,而且也該是“好看的事”。
可是,正在開展的第七屆“中華慈善獎”評選表彰活動,就沒有將慈善“做成好看的事”:針對2011年度慈善領域的人和事進行評選,民政部今年新設立了基本參評標準,如最具愛心捐贈個人及企業(yè),年度捐贈資金均需達到100萬元以上。(《新京報》1月3日)
年度捐贈資金達到100萬元以上,才夠“中華慈善獎”申報、參評資格,慈善就這樣被弄得很簡單、很庸俗、很難看,難道不是嗎?但凡有慈善心的人士、有社會責任的企業(yè),付出往往不會在乎回報,自然也不會在乎什么獎項。但偏偏這個“標準”是豬尿泡打人——不重但氣人,捐贈100萬元以上才有資格獲獎,愛心難道也要貨幣化?
什么是慈善?幾年前,剛卸任的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舉行了一場慈善晚宴,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一位老嫗領著捧著儲蓄罐的小女孩露西來到了門口,被保安攔住要出示請柬,她們沒有。“應邀參加的都是很重要的人士,這場合不適合你們進去。”“叔叔,慈善的不是錢,是心,對嗎?”露西問。巴菲特恰好經(jīng)過,聽到這句話,將她帶了進去。當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議者安南,不是捐出300萬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萬美元的比爾·蓋茨,而是僅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而晚宴的主題標語也變成了這樣一句話:“慈善的不是錢,是心。”
慈善的不是錢,是心;“中華慈善獎”獎的也不是錢,是心。同是慈善,小露西的傾其所有,其慷慨程度毫不遜色于捐出300萬美元的巴菲特、捐出800萬美元的比爾·蓋茨,慈善的“好看”就在于它有打動人心的“情節(jié)”:捐出儲蓄罐的小露西是這樣,宣布“裸捐”的比爾·蓋茨是這樣,《把慈善做成好看的事》中捐了60多座醫(yī)院的梁沛景是這樣,撿垃圾助9個貧困生上學的老人劉義是這樣……筆者身邊的慈善老人張忠泉(央視《新聞聯(lián)播》前年報道過),向玉樹災區(qū)捐出全部積蓄十萬元,在領獎的路上仍然撿拾空礦泉水瓶子——他以卑微的行動與高尚的愛心“反差”,讓慈善變得無比好看、耐看。
慈善好看,評獎應該更好看。給“中華慈善獎”定個捐贈額度,是不重視慈善的“情節(jié)性”,不懂得慈善的“反差美”,不關注草根慈善影響力的具體表現(xiàn)。這個“標準”的推出,反倒不符合“中華慈善獎”的設立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