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問題已然是當下的熱門話題。據12日媒體報道,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2011中國企業(yè)領袖年會”上首度提出“公益型國企”概念,被劃進這一類別的包括石油、石化、電網、通信類央企。消息甫出,立即引起輿論的一片嘩然和公眾的普遍質疑。盡管國資委隨即予以糾正和澄清,稱邵寧提出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yè)”不等于“公益型國企”,不過這種咬文嚼字的辯白,似乎更讓外界難以信服。 不可否認,國企改革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客觀來講,國有經濟在經歷“抓大放小”、股份制改造后,國企公司治理確有改善,企業(yè)效率也大為改觀。不過,改革后的國企也出現了新問題,國企過度介入經濟,壟斷了資本要素,進而忽略了經濟屬性和市場公平。試想,當一個“巨無霸”橫行市場時,它的效率越高,對市場公平造成的損害或許就越大。 在這種特殊背景下,國資委談“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yè)”、“公益型國企”都不免讓人大吃一驚。比如三桶油,足以看到央企壟斷問題遠比國資委的公益性更刺眼。為解決石油國企的虧損和國內成品油供應不足的問題,我們出臺了與國際接軌的成品油價格管理辦法。這個方案的實施給三桶油帶來了巨大利潤,卻沒有解決油荒問題,反而是更加頻繁。今年下半年的油荒從沿海的江蘇、浙江、山東等地,蔓延到中部的安徽、湖北等地,而西部地區(qū)的成都、重慶等地也相繼“淪陷”。但是,兩大石油公司對外供應的柴油量由前期的不限量轉變?yōu)橄蘖浚乙宰罡吡闶蹆r惜售、斷售,主觀“斷油”現象非常明顯。 更讓人不解的是,《央企2010年度分戶國有資產運營情況表》顯示,中石油以凈利潤1241.8億元成為“最賺錢央企”,卻以“政策性虧損”為由向國家申請財政補貼。全國工商聯(lián)石油商會原秘書長王勇表示,“連續(xù)數年,中石油都會向國家申請金額不等的財政補貼,最高的時候一般都在300億左右,說是填補企業(yè)虧損,這是很不合理的。” 以上這樣的行為與“公益性”之說顯然極不相稱。不禁要問,國資委所指的這個公益性到底是什么?邵寧說,具有公益性的國有企業(yè)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產品或者服務關系國民經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條件;第二,在經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壟斷因素,有些是寡頭競爭,有些是獨家經營;第三,產品或者服務價格由政府控制,企業(yè)自身并沒有定價權;第四,企業(yè)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經常會承受政策性的虧損等等。按照這個標準來理解,公益性的國企就不僅是石油、石化、電網、通信類央企,銀行也應該屬公益性的企業(yè)。因為石油的定價權不在油企手里,銀行也沒有利率定價權,但是銀行至少還有股份制、民營的。 如果說當前的國企沒有盡到一個企業(yè)的經營職責而顯得與公益性質極不相稱,那么沒有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就更談不上什么公益性。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2011年《中國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結果顯示,無論是國企、民營企業(yè)還是外資企業(yè),社會責任得分都少得“可憐”,平均得分僅為19.7分,滿分為100分。其中,近半數國企處于旁觀狀態(tài)。 國企改革是一種必然,但是,國資委以公益性與競爭性劃定國企改革方向,這勢必會引來不少爭議。而事實上,如果不打破國企壟斷,所謂“要防止企業(yè)利用壟斷地位損害公眾利益”,只能淪為空話、笑話。“公益性”很可能會變成某些國企繼續(xù)壟斷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