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波三折的中坤“冰島購地風波”,可謂是歐美在債務危機持續(xù)惡化之下,面對來自新興經(jīng)濟體的投資,所反映出的極其矛盾心理的一種折射。 11月25日,冰島內(nèi)政部正式拒絕中坤集團的購地申請,但包括內(nèi)政部長所屬的冰島民主黨多名議員,以及冰島總統(tǒng)、總理,均表示不認同內(nèi)政部的此項決定。對此,與中坤簽訂協(xié)議的5名冰島土地持有人,正擬對冰島內(nèi)政部訴諸法律。 作為2008年曾一度“國家破產(chǎn)”、年GDP產(chǎn)值僅200億美元左右的冰島,面對此項首期投資額高達2億美元、占其年GDP達1%的投資,顯然是求之不得且至關重要的。正因為此,此項投資獲得當?shù)?5.6%的民眾、以及絕大多數(shù)官員的支持。但是,在“為中國海軍謀求冰島當?shù)氐纳钏郏孕纬芍袊跉W洲的戰(zhàn)略支點”的謠言擴散下,這項原本來自中國民企的單純地產(chǎn)投資項目,被歐美“陰謀論者”生硬地扣上了“陰謀”的帽子。 實際上,對于來自新興經(jīng)濟體、尤其是中國的投資,歐美歷來疑心重重,遵循“有限開放”的法則——對其國家債券的投資大力歡迎,對其相對衰弱的非核心領域的投資不置可否,對其資源類、金融、電信等領域的投資則堅決反對。 歐美此種嚴重設防的引資邏輯,直接造成了我國當下在歐美投資嚴重失衡的格局,與我國針對歐美各國總額逾2萬億美元的國債投資相比,我國在歐美實體經(jīng)濟的投資僅200億美元左右,僅為我國持有歐美國債投資額度的1%。 這同樣造成了近年來我國在歐美一系列投資案的失敗,如2005年中海油并購美國優(yōu)尼科遭拒、2007年國開行借道巴克萊銀行入股荷蘭銀行出師未捷、2009年中鋁集團入股澳大利亞力拓無疾而終、今年3月華為收購美國小型電信設備制造商未獲通過等等。 如果說,上述投資因涉及關鍵領域、關鍵企業(yè)以及中國央企背景等因素,被歐美所在國拒之門外尚可謂遵循“有限保護”的法則,那么,此次民企中坤“冰島購地風波”的出現(xiàn),以及歐美輿論由此衍生出的種種匪夷所思的“陰謀論”,則顯示出當下歐美面對中國資本投資其實體經(jīng)濟,正蔓延著一股極其矛盾的恐懼心理——既需外資激活其實體經(jīng)濟,又恐對其形成產(chǎn)業(yè)威脅。這種矛盾心理,再加上深陷債務泥淖的不自信,直接導致此番中坤“冰島購地風波”所引發(fā)的“陰謀論”甚囂塵上。 但是,對于歐美而言,這種子虛烏有的“陰謀論”,不僅難以對其形成所謂的產(chǎn)業(yè)保護,更會因其事實層面的閉關自守,從而喪失從債務泥淖中復蘇的有利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