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買什么包嗎?我可以告訴你價格。”這是美國感恩節(jié)購物旺季在弗吉尼亞州一家奧特萊斯寇馳店里傳來的中文導購聲。
在美國奧特萊斯店里見到拿著長長的購物單、握著厚厚的錢包、操著各色方言“血拼”的中國人扎堆付款已經(jīng)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寇馳店和眾商家把購物旺季的開門時間提前到感恩節(jié)晚10時左右也已成為美國商界的新經(jīng)營模式了,但在這個新英格蘭小鎮(zhèn)的商場里出現(xiàn)中文導購則是稀罕事,最近有多篇關于美國大城市的商家招聘中文導購的報道。友人戲稱,十年之后,可能會聽到各種中國方言的導購聲。
其實,這只是中國人購買力外溢效應的一個注腳。人均消費高達7000美元的中國赴美游客的購買力已經(jīng)讓中國團成為商家眼中的香餑餑“好些中國游客真是大手筆買東西,我店里也裝上了可以使用銀聯(lián)卡的刷卡機。”這是亞太經(jīng)合組織夏威夷峰會奧巴馬總統(tǒng)下榻希爾頓酒店里一個服裝店老板鮑勃的感言。
盡管中國來美的旅行者在過去五年間保持了每年23%的增長速度,但對人口13億的東方大國,2010財年美國總共才發(fā)放了區(qū)區(qū)100萬個旅游簽證。鮑勃等多位美國商家還有如此發(fā)現(xiàn):中國來客有“群居型”的特點,往往是旅行團成員同來同往,“單飛”的游客較少。除了語言不通外,這也是中國個人無法輕松獲得赴美旅游簽證的真實寫照。
美國人對中國人的這種矛盾心結從美國民主黨在參議院的三號人物舒默今年10月份力推的兩個法案中可見一斑:當月他既是要給加拿大、中國等外國房地產買家提供簽證便利法案的主推者,也是針對中國的《2011年貨幣匯率監(jiān)督改革法案》的力推者。但若要取之,必先予之。
正如美國商會會長托馬斯·多諾霍強調的那樣,總產值高達7000億美元的旅游市場支撐著美國740萬個就業(yè)崗位,來美國的旅行者留下的是美元和旅行支票,帶走的是對美國文化和自然風光的好感,為什么不通過便利簽證發(fā)放的方式,加大吸引中國等國家的游客呢?
其實,美國已經(jīng)在行動,盡管行動的步伐尚不如期待中那樣快。美國國務院正準備向中國加派50名能說中文的簽證官,希望加快簽證速度;過去中國人要等60天到90天才能拿到簽證,現(xiàn)在已縮短到了30天左右;預計在2012財年,美國向中國人發(fā)放的旅游簽證數(shù)量將增加至130萬個;在駱家輝出任駐華大使的國會提名聽證會上,有資深參議員強調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不容忽視,美國要加大對美國駐華使領館的資金支持來提高簽證的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