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十分特定的。與自然科學相比,經濟學的復雜性就在于它的研究對象具有涉及面更廣泛的系統(tǒng)及非系統(tǒng)變量關系。這也使得經濟學獎要比其他諾貝爾獎項更富有爭議。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給了薩金特和西姆斯。獲獎理由是“對宏觀經濟中因果關系的實證研究”。其中,薩金特的研究針對(作為主體的)經濟政策與(作為客體的)GDP、通脹、就業(yè)及投資等不同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而西姆斯則創(chuàng)立了一種基于向量自回歸的方法,來分析經濟如何受到政策臨時性變化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并使用這一方法來研究諸如央行加息等對經濟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通常這需要一到兩年來使通脹率下降,同時經濟增長將在短期內逐步下降,需要幾年之后才能恢復正常的發(fā)展。 不妨采用上述結論對中國經濟做一個簡單的符合性測試。自改革開放政策的重點放到城市后,中國經濟從1985年開始步入高通脹。然而,盡管央行不斷加息,甚至兩次執(zhí)行頗為極端的儲蓄利率保值貼補政策,但CPI除了兩個特殊年份有所回落外,直到1996年保持在年均11.25%的高水平。 如果說那一時期的中國經濟有其特殊性,加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從來都是只在關注發(fā)達經濟體的問題,那么,接下來就看看日本的情形。眾所周知,由于飽受泡沫經濟的影響,日本經濟自1992年開始陷入10年的零增長,之后的增長也頗為弱勢。這一時期,日本央行維持了零利率政策。如此“零利率、零增長”的宏觀經濟被日美兩國學者稱之為“流動性陷阱”。顯然,日本的情形也不支持上述結論。 在很大程度上,日本央行的零利率政策之所以長期失靈,根本原因是日本的銀行體系在泡沫化時期積累了大量不良貸款,不得不逐步加以消化,以至于到2003年日本才告別了貸款的負增長格局。 到如今,其他發(fā)達經濟體出現(xiàn)了類似于日本當年的問題,嚴格地講是比日本當年的問題更加嚴重。回頭看,美聯(lián)儲的零利率政策加上量化寬松政策同樣沒能真正挽救經濟敗局,展望未來,即使美聯(lián)儲將零利率政策保持10年,受債務問題的困擾,美國經濟也很難徹底走出洼地。 一項研究的結論不能被過往的實踐所驗證,同時又“無法解決當下混亂”,其理論仍能獲得大獎,這一次諾貝爾經濟學獎評獎委員會的先生們未必不是看走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