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fā)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該報告大幅下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并預計中國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9.5%,較該組織6月份預期的此項數據降低0.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IMF將中國2012年GDP預期增速下調0.5個百分點至9.0%。這是IMF今年以來首度下調中國經濟預期增速。 在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幽靈游蕩徘徊之際,IMF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IMF稱,下調中國經濟預期增速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持續(xù)的緊縮政策和逐漸減少的外部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財政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導致投資增長減緩。IMF的這一分析,的確客觀。從內部因素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中國政府應對金融海嘯的非常舉措,在中國經濟渡過險灘之后,非常措施回歸常態(tài)理所當然,這種調整帶來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減慢,也是合乎邏輯的正常結果。從外部環(huán)境看,美、歐、日等發(fā)達國家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則意味著中國對外貿易的黃金時代將告一段落,這對于外向依賴程度較高的中國經濟而言,無疑會產生負面影響。 實際上,在IMF此次下調中國經濟預期增速之前,中國政府已經對經濟減速有所綢繆。在今年3月份召開的兩會上,中國政府提出:2011年中國GDP增長目標為8%,“十二五”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目標為7%。考慮到2010年以及“十一五”期間中國GDP年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0.4%和11.2%,對于2011年以及“十二五”期間中國GDP年增長目標的設定,可理解為中國政府主動為經濟增長減速。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言,中國之所以主動下調經濟增長速度,就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擴大內需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來。如果說,IMF指出了中國經濟減速的直接原因,那么,溫家寶總理則揭示了中國經濟減速的根本原因——為中國經濟轉型預留伏筆、騰出空間。 兩相對比,IMF下調之后的中國經濟今、明兩年的預期增速,依然比中國政府計劃達成的目標還要高出不少,因此,對于IMF下調中國經濟預期增速,的確無需過于憂慮。換言之,未來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可期。對于這一點,多數經濟學家表示認同,中國政府也是信心十足。而今年上半年權威部門公布的多項宏觀經濟數據也顯示,中國經濟內需驅動力正在增大,結構調整推進有序,企業(yè)效益和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居民收入穩(wěn)步提高,物價漲幅雖大卻可控,中國經濟總體發(fā)展勢頭良好。 經歷了長達3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執(zhí)政者的“GDP崇拜癥”在科學發(fā)展觀的熏陶下有所緩解,以“十二五”規(guī)劃的制定為標志,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指標,正在由速度讓位于質量。盡管這一嬗變仍嫌緩慢,但畢竟在積極推進之中,且不乏實踐亮點。以北京為例,今年上半年,北京市GDP增長速度為8%,遠低于中國GDP上半年9.6%的增速,在全國31個省市區(qū)中排名倒數第一。但是,北京這個8%的GDP增速別有一番內涵:經濟結構優(yōu)化,耗能指標降低,民生條件改善。正因為如此,那些通過老辦法實現(xiàn)GDP增幅排名靠前的省市,沒有引起公眾太多的關注,北京GDP排名墊底倒是激起一片喝彩聲。原因就在于,北京的GDP雖然降低了增長速度,但是提升了增長質量。樂觀地看,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示范效應將會產生輻射作用。假以時日,像北京這樣優(yōu)先注重GDP增長質量、不惟速度是瞻的省市將越來越多。因此,中國經濟整體減速是可以預期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IMF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與其說是向中國釋放利空信號,毋寧說是幫中國打好算盤,因為讓GDP適當減速,本來就是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理性選擇。 對于目前的中國經濟而言,當務之急不是解決GDP增長幅度提升或下調幾個百分點的問題,而是如何將政府在兩會上提出的“內需增長、創(chuàng)新驅動、改善民生”這一目標予以落實的問題。需要警惕的是,在兩會效應逐漸衰減后,部分地方政府陷入“審美疲勞”,復歸大干快上做高GDP的老路,從而導致這些地方的經濟轉型再度被虛置、延期。在新、舊發(fā)展觀相互糾結、博弈的當下中國,為加快推進經濟轉型戰(zhàn)略計,感染一點對于GDP增速的“恐高癥”,也許倒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