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家居號稱“意大利原產”卻被曝產于國內,“洋奶粉”施恩、澳優(yōu)卻僅在國內有售,“源自美國”的阿詩丹頓熱水器和“意大利時裝品牌”卡爾丹頓也是國產貨……仰仗洋品牌標注超高價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甚至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原因何在? 首先要譴責的,當然是掛羊頭賣狗肉之徒。所謂品牌戰(zhàn)略是現(xiàn)代市場競爭的高級形態(tài),品牌是企業(yè)營銷的重要策略和依托。透視林林總總的假洋品牌,貼上洋標簽,打出“原裝進口”,身價就可以幾倍十幾倍地增值,普普通通的一個挎包就能搖身一變成為標榜身份的奢侈品。這樣的企業(yè)故意混淆視聽,渾水摸魚,僅從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至少是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理應受到譴責和懲處。 其次是監(jiān)管方面的空白,讓一些廠商能堂而皇之地打“擦邊球”,逃避監(jiān)管。消費者僅憑肉眼并不能看出達芬奇家具的原產地、用料、工藝,更難判斷其真實品質。正是監(jiān)管的漏洞才讓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其實,假洋貨泛濫的根子還在于公眾普遍存在的崇洋消費心態(tài)。“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洋貨貴有貴的道理”、“價廉物美的是低檔貨”……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消費心理,在一些先富起來的人群中不斷膨脹,對國外市場知之甚少卻盲目追求所謂的歐陸風情,奢華享受,往往是自己當了“冤大頭”還趾高氣揚。 殊不知,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進,我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國內生產的絕大部分大眾消費品質量和款式與世界潮流之間的差距大為縮小。不僅如此,我們的許多工廠還成為世界著名品牌的制造商、代工廠。在這樣的背景下盲目崇尚“洋貨”,花上幾十萬元購買洋品牌,其質量還不如標價普通商場中只售一兩千元的國貨,這種行為不但不時尚,反而很可笑。 隨著化妝品、家具、服裝等零售領域“國外便宜國內奇貴”的現(xiàn)象逐漸披露,越來越多的洋品牌進入公眾視野。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真假洋品牌的質量、定價問題日益受到輿論的關注。曝光的目的不是擊垮一兩家企業(yè),而是讓消費者樹立正確的品牌消費意識和消費心態(tài)。同時,必須完善市場監(jiān)管,將那些以次充好的品牌擋在門外,對賣天價蒙騙消費者的行為嚴懲不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