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安排,在全國人大常委會6月30日批準2010年中央決算報告之后,中央各部門要向社會公開2010年度“三公”經費決算數和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一周時間過去了,除個別部門外,絕大多數中央部門至今仍“按兵不動”。
近年來,“三公”經費被肆意揮霍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公費出國旅游、公車私用和公款吃喝問題日益突出。僅在今年,就出現了廣東中石化天價購茅臺、安徽電力為干部配私車、上海盧灣區(qū)紅十字會高額餐費等一系列事件,深深刺痛了社會公眾的神經。全面公開“三公”費用的使用情況,早已是社會普遍的呼聲。
公開“三公”經費,是各級部門的義務和責任。2008年起實施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規(guī)定,財政預算、決算報告等政府信息應重點公開。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預算公開加快推進,但離條例規(guī)定還有明顯差距,特別是群眾高度關注的“三公”經費支出情況,仍然是千呼萬喚卻難覓蹤影。
亮出“三公”經費如此費勁,有財政收支分類不完善的因素,統(tǒng)計核算起來有一定難度,但這只是個技術問題,不能成為阻礙“三公”經費公開的理由。實際上,對于公開“三公”經費,各級部門之所以不積極、不主動,主要是怕公開后受到輿論質疑,企圖拖一天是一天,甚至打算不了了之。應該看到的是,預決算公開已是大勢所趨,推三阻四或者拖拖拉拉,那只能會引發(fā)更多的質疑和批評。
公開是實現公平、公正的有效渠道。近兩年,一些中央部門和地方在公開“三公”支出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今年4月,科技部率先公開了2011年的“三公”經費預算,中國工程院、國家文物局日前也相繼亮出自己的“三公”賬單。這種對社會關切的及時回應,既可以保證公眾的監(jiān)督權,也增強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從目前幾個部門公開的“三公”經費情況看,由于僅是個總數缺乏具體內容,人們的普遍感受是看不明白。7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對“三公”經費支出等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內容要公開得更詳細。對于尚未亮出“三公”經費的各級部門而言,除了要履行國家法規(guī)規(guī)定盡快公布之外,也要更為詳細地公開自己的支出,不能只是打算走走形式、玩玩數字游戲。
當然,只是寄望于各級部門的自覺是不夠的。在推動“三公”經費公開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行政法規(guī)的執(zhí)行力度,對于拒絕或者拖延信息公開的要堅決讓其付出代價。同時,也要從制度設計等層面進行考量,讓各級部門沒有辦法推三阻四、拖拖拉拉。這,既考驗決心,也考驗智慧。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