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拉登被擊斃后,全球大宗商品飛流直下,以至于有經濟學界和市場人士認為資本與貨幣市場已經逆轉,進入緊縮周期。
環(huán)顧全球,我們都沒有看到緊縮的跡象。新興市場國家放慢了加息的步伐,歐元區(qū)4月一次加息后再無動作,而忙于應對主權債務危機。主權債務危機如同系在歐洲國家脖子上的繩索,有人拉一拉,歐洲國家就得忙乎上一陣子,加息動議也就束之高閣。英國維持零利率不變,而美國今年年內加息可能性渺茫。筆者甚至認為,之所以出現本·拉登事件,之所以讓歐債危機成為周期性事件,就是為了維持強勢美元,使美國可以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
如果全球在貨幣政策上保持目前以鄰為壑的格局,在十年內沒有革命性的新產業(yè)出爐,未來出現的將是類似于上世紀70年代的惡性滯脹,只是在歐債危機國等局部地區(qū)出現緊縮,但根本不能動搖大局。
中國國內依然是通脹風險大于其他風險。
中國央行日前發(fā)布
《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年報》,提醒價格總水平上漲壓力仍然較大,貨幣政策要把穩(wěn)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xù)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有利于價格總水平基本穩(wěn)定的適宜貨幣條件。央行同時提醒了潛在的通脹率風險。央行表示,盡管穩(wěn)定物價面臨較多的有利條件,但全球流動性寬松的總體格局尚未明顯改變,隨著全球經濟進一步回升,周期性通脹壓力必然上升。受多種因素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可能繼續(xù)上漲,中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容忽視。
目前國內的實際利率已經比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初上升4倍以上。有人認為是緊縮的象征,恰恰相反,這是通脹的象征。目前的民間金融之廣,遠不止于溫州一地,從溫州、湖南到內蒙古,民間金融無遠弗界。民間金融之所以盛行一時,說明民間不缺乏資金,而是缺少正確的資金價格,因此從正規(guī)的金融渠道溢出,尋求高回報機會。
朋友周洛華先生從美國學成歸來,到處宣揚利率并非貨幣價格,而是貨幣風險的對沖工具的理論,因此利率上升說明對沖工具增加,恰恰說明了貨幣本身已經成為最大的泡沫。目前我國的民間利率年息從40%到150%,而銀行的存款利率以高息攬存的方式上升,貸款利率則以溢價利率、購買銀行的服務與產品等方式變相上升,可見,這是一個資金量大、資金風險上升的時期,而并不是一個緊縮時期。
另一方面,由于貨幣超發(fā)引發(fā)了雙重預期并存,成本推動型的通脹預期與需求推動型的通脹預期。
筆者與諸多企業(yè)家交流,幾乎所有的企業(yè)家都會談到兩件事:第一,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升與人力成本上升。去年一年,制造業(yè)的原材料價格上升幾乎達到50%,而人力成本上升在30%左右,除去具有壟斷地位、品牌與技術優(yōu)勢的企業(yè)外,一般的制造企業(yè)早已處于微利狀態(tài)。從長期來看,由于通脹預期未變,加上歐美經濟緩慢復蘇,全球大宗商品在短暫的回調后,仍會進入上升通道,倒逼國內的原材料成本繼續(xù)上升。因此,許多企業(yè)不得不囤積一堆原材料,或者進入期貨市場博弈,以防止原材料成本吞噬所有的利潤。第二,企業(yè)家談的是如何投資,避免資產貶值,雖然政府一再控制房地產,但房地產依然是民眾心目中重要的投資標的之一。可見,只要貨幣繼續(xù)泛濫,實體經濟預期繼續(xù)惡化,投資市場就會出現泡沫屢擠不去的現象。
需求推動性表現在終端工業(yè)品與消費品價格的上升,今年一季度,如果不是發(fā)改委強力行政控制,從日用產品到糧食恐怕會飛漲上天。即使如此嚴格的控制,在飲料等行業(yè)依然發(fā)生了縮量不降價的現象,實質上就是變相的漲價。這是很難控制的現象,傳導鏈條從原材料到人工都在上升,控制住了一頭控制不住另一頭。
人力成本上升是推動中國走向內需經濟的必由之路,問題在于,如果人力成本上升而總體社會財富沒有上升,那么,人力成本上升就會倒逼出需求型的通脹壓力,而后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在以往的歷史中屢見不鮮。
要抑制通脹,不能從終端控制價格,而要從源頭控制貨幣、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社會總體財富。舍此別無他途。
財富不增加,增加貨幣、增加工資、增加調控成本,都會惡化通脹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