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菜市場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新名詞,但海淀區(qū)已在花園路、馬連洼、中關村等10家街道建立起露天公益菜市場 。按照計劃,到今年年底,全區(qū)的29個街道、鄉(xiāng)鎮(zhèn)將在轄區(qū)范圍內分別開辦一處公益菜市場 。盡管公益菜市場很受歡迎,但由于諸多限制,它還面臨著名分和身份的雙重尷尬。 公益菜市場實際就是將游商規(guī)范到固定的區(qū)域經營,從打擊驅趕變成疏導規(guī)范。在國內,之前烏魯木齊等城市已經在這樣做,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北京能將原來的驅趕小販變成公益菜市場,無疑是溫情執(zhí)法的表現(xiàn)。 這樣的公益菜市場,其實是多贏的選擇:消費者能便利買到物美價廉的菜,無照商販不再滿街跑干擾交通,小商販有了經營地方后生活得到保障,城管與小販矛盾得到緩解。 當年小販崔英杰刺死城管李志強的悲劇,人們記憶猶新。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堵”肯定不如“疏”,建立固定的“游商疏導區(qū)域”,是好選擇。在國際上,這種做法很普遍,比如德國漢堡等一些城市的市政廳廣場,圣誕節(jié)前總會搭建許多木板房供商販經營。應該認識到,規(guī)范的路邊擺攤本來就是正當?shù)穆殬I(yè)。 現(xiàn)在的突出問題是,公益菜市場雖然備受市民歡迎,但始終沒有一個合法的名分,甚至涉嫌無證經營,隨時面臨被取締與罰款的可能。當務之急,政府部門有必要以出臺文件細則的方式,盡快給公益菜市場明確身份。比如美國紐約,就有專門的人行道攤位法案。只要有關部門改變執(zhí)法觀念,把小商販當成服務的對象,而不是動輒驅趕的社會擾亂者,既加強管理,更加強服務,公益菜市場就一定能搞好;這也將為解決普遍存在的城管與小販之爭,提供了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