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了1月份的CPI,同比上漲4.9%。其中,非食品價格上漲2.6%,消費品價格上漲5%,服務項目價格上漲4.6%。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huán)比上漲1%。據前天新華社報道,由于官方CPI數據比市場預測的低很多,且相當準確的“數據”已提前在市場上流傳開,2月14日國內股市就“起舞”了。
按照國家統(tǒng)計局的說法,1月份的CPI低于預期與權數調整有關系,但只調整了0.024個百分點。因為我國的CPI指標體系權數是5年調一次,今年是十二五規(guī)劃的第一年,也是CPI指標調整年。今年的CPI與去年的權數最大的差別為食品類權數下降,住房類權數上升。而對以食品為主導的CPI體系來說,如果食品類的比重下降,對CPI數據的影響將相當巨大。
市場可能會問,此時調整CPI權數合理嗎?當前的CPI數據真實反映了物價上漲嗎?貨幣政策管理層及企業(yè)對這種調整后的CPI會如何反應?搞清楚這些問題,將有助于了解當前經濟形勢。
對CPI體系的權數問題,筆者幾年前就認為,以食品為主導的CPI體系嚴重誤導央行貨幣政策決策(近幾年信貸擴張過度、流動性泛濫都是這種誤導的結果),但那時并沒有人認為CPI權數有問題。直到近幾年,房地產泡沫大了,相關職能部門才就不科學的CPI體系問題表態(tài)并調整。
近20年來,不變的CPI權數已與巨變的居民消費結構背離,客觀上需要調整權數,以使CPI數據更真實地反映物價變化。這樣做的必要性在于:一是在實際物價水平上漲壓力沒有減弱的情況下,如不改進權數,不少中低收入民眾所處的困境可能會被不科學的指標所掩蓋,使得中低收入民眾對政策的信度會減弱。二是CPI指標意義上的壓力不準確,可能誤導貨幣政策。如果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得不到貫徹,會繼續(xù)影響資產價格。低估CPI指標對市場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
對于當前的CPI到底有多高?任何一個機構、組織及市場個人的預測都是建立在政府所提供的基本數據的基礎上,離開這些政府提供的數據,大家都是寸步難行。因此,政府統(tǒng)計數據的客觀公正性、科學合理性也是必要之義。
在當前實體經濟沒有發(fā)生多少變化,通貨膨脹趨勢沒有改觀的情況下,通膨壓力并不會因為其指標體系權重的調整而減弱。因為,國內房價上漲還得持續(xù)一段時間(新國八條調控的效果顯現還要有個過程),農產品的價格會借勢國內外自然災害的出現上漲。
權數調整后的CPI為4.9%,筆者相信比調整前的數字更接近真實,但這個數字仍不低。我們要真正讓物價水平上漲壓力減弱,真正管理好通脹的預期,仍然任重道遠。
總之,對于當前通貨膨脹的上漲趨勢,并不是調整CPI指標的權數可以解決的,問題在于如何讓實際的CPI水平下降,真正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讓民眾的通貨膨脹預期減弱。要做到這點,不僅要對CPI體系進行改革,還要加強對信貸擴張的管理,并保證農產品的價格穩(wěn)定,對中低收入民眾采取適當的補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