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剛幫朋友處理了一起國際漫游費的事,他是中國移動用戶,去了一趟澳門,回來接到11000元數(shù)據漫游費賬單,他覺得不能接受。 最近又看到網上熱炒的“天價微博”事件,說的是聯(lián)通用戶金娜在俄羅斯發(fā)了3條微博,產生了3900元賬單。對于這樣的情況,一是費用高,二是用戶覺得自己沒用多少流量,結果出來這樣大的賬單,自然不能接受。而電信運營商也委屈,因為他們是要把絕大部分錢給國外運營商的。 那么,對于這樣的“天價”計費,到底錯在誰? 首先,這絕不是國內運營商的計費平臺出了問題。對于高額漫游費,大家很容易責怪運營商的計費,但事實上,到了國外,就是由當?shù)氐倪\營商來計費,以后再由這些運營商和國內運營商進行結算。國內運營商對于用戶在國外的消費情況,只能在收到賬單之后才能知道。 也有用戶質疑為什么不能計費封頂,實際上在國內可以封頂,但是國際漫游的情況下,沒辦法限制外國運營商。而且,由于系統(tǒng)不是實時計費,國內運營商也無法了解你用了多少,沒法在你用到一個限度,比如1000元時,就短信提醒你。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會產生大流量?很多人對此感到奇怪。就像金娜說,我只發(fā)了3條微博。其實,智能手機后臺產生的流量非常多。比如,定制的手機報、彩信手機報的下載功能,彩信的自動下載功能,導航的電子地圖下載功能,電子郵件的推送功能,尤其是帶有大附件的電子郵件,這些郵件經常可能有數(shù)兆,自然會產生大流量。如果使用手機上網,比如上新浪網,使用客戶端、wap和直接上www網頁,流量差別幾百倍,新浪首頁全部打開有4兆之多,打開幾次就是幾十兆的流量,在國際漫游的情況下產生的費用可能就是成百上千元了。 那么,運營商真的沒有責任嗎?看了我前面寫的內容,可能會有人覺得運營商完全沒有責任。實際上我并不這樣認為。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用戶通情達理,面對這樣的大額賬單心平氣和。運營商必須馬上建立國際漫游費提醒機制,對于漫游到國外的用戶,通過短信提醒,告知他們不使用時,要關閉數(shù)據漫游功能;對于定制了手機報、彩信報和推送功能的用戶,在系統(tǒng)感應到用戶出國后,要先期關閉這些功能,同時短信提醒用戶,在用戶愿意開放的情況下才開放。當然,如果電信運營商能就此制作一個科教短片,講清楚這些問題,就再好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