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上行走勢到底該如何看?CPI上行是否就表明存在通貨膨脹現(xiàn)象呢?我們該如何應對CPI上行?日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針對這些問題接受了本報采訪。
問:CPI上行是否就意味著已出現(xiàn)通貨膨脹?
王國剛:從歷史上看,我國CPI上行,不能和通貨膨脹畫等號。通貨膨脹的基本定義,是因為貨幣發(fā)行過多所引致的物價普遍且持續(xù)地增長。從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看,如果以年為計量單位,則CPI的變動始終沒有停止,既有CPI上行的時期,也有CPI下落的走勢,但總趨勢是上行的。其中,就1998年以后的10多年時間而言,我國雖有幾次物價上漲時期,但沒有發(fā)生過物價普遍上漲的通貨膨脹。具體來看,2003年8月至2004年12月的CPI上行(在2004年8—9月CPI增長率曾高達5.3%),主要是由糧食供不應求引致的;2007—2008年的CPI增長率上行(在2008年1—3月CPI增長率曾高達8%以上),主要是由豬肉及肉制品價格上漲引致的。在這10多年時間內,非食品類產(chǎn)品的價格上漲率處于負增長走勢或者年增長率不超過2%,因此,均不屬于通貨膨脹范疇。
問:今年CPI上漲的原因是什么?
王國剛:從今年的物價走勢看,繼2009年大部分月份CPI呈負增長且在2009年底CPI增長率由負轉正的走勢后,今年的CPI走勢僅僅因為翹尾因素的影響就將呈正增長走勢。由這種翹尾因素引致的物價上行是否屬于通貨膨脹范疇,值得討論。
從我國的總體經(jīng)濟格局來看,自1998年以后,我國經(jīng)濟就處于比較明顯的產(chǎn)能過剩格局中,雖然由于對外貿易的擴展有所緩解,但“儲蓄>投資+凈出口”的格局并沒有根本改變。在此背景下,我國如何能夠形成商品價格普遍上漲從而形成通貨膨脹的走勢,其內在機理也有待研究。
特別是2009年11月以來展開的水、電、燃氣和交通等價格改革是引致CPI增長率由負轉正的主要成因,也是引致今年CPI增長率呈正增長的重要成因。這種由政府調整價格引致的CPI正增長應當不歸入“通貨膨脹”范疇。
由此可見,不能僅看CPI增長率走勢就判定是否發(fā)生了通貨膨脹。要真正掌握CPI變動與通貨膨脹的內在聯(lián)系,還需仔細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指標發(fā)生變化的成因、機理和效應,探究CPI變化的內在機制。
問:什么樣的物價上漲才具有通貨膨脹風險?
王國剛:單純認為只要物價發(fā)生了變動,就一定是貨幣政策的問題,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CPI上行有5種情形:價格向價值回歸過程中的物價上行;資源貨幣化過程中的物價上行;由商品供不應求引致的物價上行;由國際市場商品價格上漲引致的國內物價上行;由貨幣發(fā)行過多引致的物價上行。這5種情形中只有第五種屬于“通脹”,而其他四種都不屬于“通脹”范疇。因此物價上升、CPI上行并非都是貨幣政策放松的結果。
有人認為,由于2009年我國新增貸款達到9.6萬億元,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分別高達27.68%和32.35%,這為通貨膨脹準備了條件,由此推論今年的物價上行是貨幣發(fā)行量過多引致的,屬于通貨膨脹范疇。這些認識都過于簡單,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9.6萬億元的新增貸款有相當大一部分并沒有落到實體經(jīng)濟部門從而發(fā)揮作用。2009年企業(yè)定期存款增加了28135.04億元,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定期存款增加了20930.22億元,二者達到了2009年新增貸款的50%以上。這些定期存款并沒有在2009年發(fā)揮實質性作用。這正好解釋了2009年GDP增長率只達到了9.1%、CPI增長率只有-0.7%等現(xiàn)象。
問:當前應怎樣管理好通脹預期?
王國剛:要有效落實管理通脹預期,需要解決好以下問題。
首先,要正確認識我國的價格走勢。在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過程中,農產(chǎn)品、資源類產(chǎn)品(包括礦產(chǎn)品、水、電和燃氣等)的價格上行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宏觀調控的目標不在于抑制這些產(chǎn)品價格上漲(從而抑制由此引致的CPI增長率上行),而在于熨平這種價格上漲走勢,以防價格上漲過快而影響到經(jīng)濟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
今年,我國將繼續(xù)調整價格長期過低的資源類產(chǎn)品價格,其中包括水、電、燃氣和交通等價格,調整的總趨勢是價格上行。這將促使CPI增長率的上行。另一方面,年初南方多省區(qū)發(fā)生百年不遇的旱災,北方大面積發(fā)生轉暖時間推遲;5月份以后,20多個省區(qū)發(fā)生嚴重洪澇災害、泥石流等,給農業(yè)正常生產(chǎn)帶來了比較嚴重的挑戰(zhàn)。如果不能在隨后的時間內克服這些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那么,今年的糧食、蔬菜、水果及其他農產(chǎn)品的供給都可能發(fā)生一定程度及一定范圍內的供不應求,從而導致價格上行。在此背景下,CPI增長率上行有可能超過3%。但這不是通貨膨脹,不可能通過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予以預防和消解。
其次,要正確的選擇對策。面對通脹,應當選擇從緊的貨幣政策。但如果不是通脹,只是農產(chǎn)品、資源類產(chǎn)品的價格調整所引致的CPI增長率上行,就不能簡單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從這個意義上看,“管理通脹預期”就是要正確分析CPI上行的成因,不要貿然改變貨幣政策取向,給經(jīng)濟運行和金融活動帶來負面導向。
第三,要正確認識CPI上漲的含義。我們不能套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CPI上漲幅度控制指標來對應我國的CPI變化,不認真探究成因,就可能造成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