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近日,北京市財政局在人代會上的報告中提出,北京市將啟動罰沒物品公物倉管理改革,建立一個全市范圍的公物倉管理網絡。今后,工商、城管、衛(wèi)生、文化、質監(jiān)、藥監(jiān)、海關等十幾個具有罰沒權的單位都納入一個網絡平臺進行管理,每筆罰沒物品都要登記,出庫入庫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管理要求,各部門自行處置罰沒物品的要及時入賬(據1月31日《北京青年報》)去年底,北京東城區(qū)上百名市民曾與城管部門進行了一次對話,市民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罰沒的物品都哪兒去了?”顯然,這樣的疑問可能許多人心中都有。在當前的行政執(zhí)法中,被關注較多、制度比較完善的是行政執(zhí)法程序的“前端”,即違法事實的認定、處罰的法律依據以及自由裁量的合理性等。但對于行政執(zhí)法的“末端”,即被依法罰沒的財產如何防止浪費和貪污,最終用于造福社會,法律的規(guī)范比較粗疏,透明度也較低,公眾還無法看得明白。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的行政機關對罰沒物品不當處置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比如有交警將暫扣的汽車當成廢鐵賣,并稱這是“常規(guī)處理方式”;有工商部門隨意焚燒罰沒物品,引起居民哄搶;一些行政機關用罰沒的物品捐出來獻愛心等等。這些新聞的背后,反映出罰沒物品處置的混亂狀態(tài)。由于管理的各自為政,一些地方行政機關處理罰沒物品猶如處理自己的“私人物品”,隨意性很大。這些混亂的狀況在北京同樣存在,這次兩會上,北京市財政局的官員就說,“有的部門罰沒走私電腦,罰沒進來時一個價,賣掉時一個價”。(據《北京晚報》報道)北京建立統(tǒng)一的公物倉庫,無疑是規(guī)范罰沒物品處置的很好嘗試。由于管理權的統(tǒng)一和程序的規(guī)范,罰沒物品被基層部門或官員貪污的可能性將有效降低,浪費的現象也將得到遏制。除此之外,有了這樣的倉庫,罰沒物品將能發(fā)揮最大效用———有公共部門采購新的物資時,如果公物倉可以提供,那完全可以將這筆資金省下來,例如中小學采購電腦,完全可以用罰沒品。
不過,值得思考的是,統(tǒng)一公物倉雖然可以大幅度減少基層的浪費和貪污,但在管理權集中后,如何避免浪費和貪污在更高的管理層面發(fā)生,就成了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因為這樣的浪費和貪污一旦發(fā)生,其嚴重后果要遠遠超過基層的“零敲碎打”。
答案其實也簡單:陽光操作。統(tǒng)一公物倉的管理應向社會公開,其賬目明細應該在公眾媒體上公布。公物倉物品的出賣也應該公開拍賣,而不是按現在一些行政機關一樣,按內部價處理。公物倉物品的出借、銷毀也應有規(guī)則可循,有案可查,總之,一切都應在公眾看得見的情況下進行。
管理公物倉就是在管理國家財產,這是一項重要的權力,不能缺少外部監(jiān)督。惟有罰沒物品處置實現“陽光操作”,民眾才不會再有“罰沒的物品都哪兒去了”的疑慮,行政處罰才能實現從頭至尾的公開與公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