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稍縱即逝,在回顧過去一年的投資成果、展望來年時,對持有的基金組合進行一次徹底的“年檢”或許是不少謹慎的投資者樂于做的事。晨星美國資深基金分析師Kevin
McDevitt依據美國的市場給出了詳盡的建議,雖然市場不同,但檢視的方向和方法卻很有借鑒意義,以下是我們結合中國基金市場給出的建議。
風險再評估
在進行2013年基金投資的年度檢視時,投資者可能會發(fā)現殘酷的市場正使其背離初心:尋求穩(wěn)健的投資者為了規(guī)避風險而選擇了債券型基金,但2013年的債市卻是近5年以來最熊的一年,沒有之一。2013年下半年除去短債基金外的三類債券型基金(激進債券型、普通債券型、純債基金)的平均跌幅為2.65%,成立滿半年的347只基金中(單只基金層面統(tǒng)計),僅38只獲得正收益,4只基金跌幅超過10%,其中,博時宏觀回報債券-
A/B下半年下跌接近15%,這一跌幅超過股票型基金中下半年跌幅最大的中歐中小盤股票(LOF),后者在下半年下跌近10%。
在無可奈何的接受殘酷事實的同時,投資者最好的選擇或是重新進行風險評估和認識。例如,以往債券型基金被視為相對于股票型基金風險更低的品種,但前提是基于兩者的長期市場波動數據得出的經驗性結論。截至2013年末,以過去的3年為例,股票型基金的最大跌幅為30.84%,月度標準差為20.25%,而普通債券型基金對應的數值為3.73%、3.78%。過去5年股票型基金的月度標準差為23.66%,而普通債券型基金的該值為4.1%。
此外,在投資者進行投資組合的再評估時,除了理解債券型基金的長期表現相對穩(wěn)健的市場特征外,對其的另一個重要理解是:將其作為一種與股票型基金關聯度相對較低的資產類別,在組合中進分散風險的資產配置,原理上和在組合中配置QDII基金異曲同工。
類似的風險再評估,也出現在今年的保本型基金投資上。在晨星網與投資者的互動中,有投資者對持有的保本型基金今年出現的虧損表示不知所措。受累于糟糕的債市,投資者眼中不會虧損的一些保本型基金全年居然獲得負收益,有投資者甚至動了“斬倉”的念頭,被短期市場表現煎熬的投資者顯然忘記了保本基金的保本是建立在保本期的基礎之上的,保本期一般為三年,也有部分基金為兩年。因而清楚的了解自己能容忍多長時間內的市場波動很重要,這將直接影響到投資者基金品種的選擇,如若是不能容忍短期虧損的投資者,或許短債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定期開放A份額會是相對更好的選擇。
容易被忽視的集中投資
不少投資者都希望通過搭建組合的方式進行分散投資,這其中大致包括兩方面的分散:一是不同類別大類資產之間的分散,典型的如權益類資產與非權益類資產的分散;另一種是同一資產類別下的分散,例如組合中通過配置不同的股票來進行分散。
但由于繁忙的投資者往往僅將注意力放在基金過往業(yè)績、基金經理、費率等熟為人知的直觀方面,組合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與自己分散配置的初衷契合則很容易被忽視。例如,看好消費行業(yè)的投資者可能在核心配置某消費行業(yè)基金的同時,“不自覺”的買入了該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這或將造成單一股票股價的劇烈波動直接表現在組合的凈值上。又例如激進債券型基金可能容易被投資者劃分在固定類資產的范疇中,而容易忽視其與投資者手中的股票之間也可能存在這種“隱形”重復。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沖擊,認真閱讀基金的季報、半年報、年報,了解持有基金的持倉明細,再與自己的整體持倉進行比較顯得十分必要。
另一類容易被忽視的“集中”,則主要源于不同類別的基金、資產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似的波動特征。例如我們在上文提到的保本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存在的關聯波動;又例如某些激進債券型基金的股票倉位可能一度達到20%以上,其波動性可能并不亞于一些保守的偏股型基金。此外,偏股風格的可轉債基金與偏股型基金之間、偏債風格的可轉債基金與債券型基金之間亦存在類似的容易被忽略關聯性。
是否“追星”買入
當投資者在對組合中的基金進行檢視時,或許會感嘆“煙花易冷”,“今日之星”變成“明日黃花”的故事充斥著資本市場。對于熱點基金,市場上永遠不乏買入的理由:例如,2012年金融股大放異彩時,買入重倉低估值金融股的價值型基金成為市場上的主流聲音;而當2013年市場風向一轉,成長型基金又成為主流追捧的對象。不夠理性的投資者常常頭腦一熱買入了當下的熱門基金,當事與愿違時,當初的投資理念早已拋諸腦后。
買入業(yè)績優(yōu)良的基金當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理解業(yè)績背后的邏輯,因為數字本身并不能說明業(yè)績的“因”,業(yè)績更多的是投資策略的結果體現。
以公募基金今年業(yè)績排名前十的股票型基金為例,這些基金絕大部分重倉了信息服務行業(yè),而2013年申萬信息服務行業(yè)指數上漲了78.45%,如今年股票型基金的收益冠軍中郵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股票,從2013年半年報披露的全持倉來看,科技股的持倉接近基金資產的50%,大幅超越同類平均16.25%的持倉水平,而該基金對應的晨星業(yè)績比較基準——晨星大盤指數的該行業(yè)的占比僅為0.32%。從基金成立以來披露的持倉來看,對科技股的持倉一直維持在50%左右,過于集中的行業(yè)分布也意味著,一旦該行業(yè)出現調整,基金可能比同類承擔更大的風險。同樣受益于科技股的暴漲,今年股票型基金中收益排名第四的長盛電子信息產業(yè)股票顯得更加“孤注一擲”,作為電子信息行業(yè)基金,該基金今年獲得了74.35%的收益。然而,就在2012年,申萬信息服務行業(yè)指數以超過10%的下跌幅度在各大行業(yè)指數中排名倒數第一,這種過山車式的波動對于穩(wěn)健型的投資者來說顯然是一種“折磨”。另一個更為極端的“變臉”案例是黃金基金,在2011年“股債雙殺”的市場下,黃金基金一枝獨秀,而在2013年黃金基金的平均跌幅為30%。
當然,我們舉以上案例,并非刻意對熱門基金潑冷水,而是希望投資者在進行投資之前認清基金的“本來面目”,其是否適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基金適合在組合中充當的角色。
是否做好“無法完勝”的打算
事實上,我們在以上談的三項檢視皆是圍繞風險進行的,除此之外,還有一類重要的風險——主動管理風險(即主動策略與市場方向的偏差)是需要投資者進行檢視的,這項檢視可能需要投資者花費較多的時間去了解基金在不同牛、熊市場下的表現,因為如果基金的策略維持不變,類似的歷史可能再次上演。試圖在長期的資本市場中做“常勝將軍”,難度并不亞于買彩票中頭獎,在剛剛過去的5年,股神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業(yè)績遜于標普500指數或許也是對此的佐證。
基金的投資策略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上而下,一類是自下而上,雖然不少基金經理自詡兩者并重,但聰明的投資者還是能從基金在不同市場下的表現看出投資策略偏倚的端倪。通常而言,自下而上的基金,更加專注于通過精選個股獲取收益,而非擇時。這類基金的業(yè)績波動通常比較大,在大熊市中凈值可能受累于高于同類的股票倉位,而一旦市場出現反轉,反彈幅度也往往更高。受到股票倉位最低限制的影響,這種策略在股票型基金中較為常見。相反,自上而下的基金更講究“適時而動”,一旦確認市場趨勢向下,股票倉位亦隨之下降,反之亦然。在股票倉位可調整空間較大的混合型基金中,這種策略比較有優(yōu)勢。例如最新3年、5年評級皆為五星級的中銀收益混合,基金投資組合中股票類資產投資比例為30-90%,側重自上而下的資產配置和行業(yè)配置,在熊市的2008年和2011年,以及震蕩市的2010和2012年表現較好,但在牛市的2007和2009年表現相對偏弱。對于理性的投資者來說,了解策略的局限性,在必要的時候堅守亦是投資重要的一課。
你的主動型基金是否跑贏指數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主動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大幅跑贏主流市場基礎指數,這很容易讓投資者忽視這項檢視。眾所周知,主動型基金的運營費率和一次性費率都要高于指數型基金,如若投資者不能獲得一定的超額收益或是更低的風險(指數型基金的倉位往往高于主動管理型基金,因而業(yè)績波動也通常更大),那么,主動策略多少顯得有些多余。
在衡量主動策略的有效性時,主動型行業(yè)基金與行業(yè)指數的收益對比似乎更少被忽視,尤其是在行業(yè)指數大幅飆升,主動型行業(yè)基金的收益沖昏了投資者頭腦的市場環(huán)境下。以2013年收益居前的申萬醫(yī)藥指數為例,該指數在2013年的漲幅為36.56%,在主投該指數成分股的三只醫(yī)藥行業(yè)基金:博時醫(yī)療保健行業(yè)股票、融通醫(yī)療保健行業(yè)股票、易方達醫(yī)療行業(yè)股票中,僅融通醫(yī)療保健行業(yè)獲得了超越該指數的收益(基金2013年收益為45.25%)。
此外,對部分資產采取主動策略的增強型指數基金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投資者買賣這些基金的費用通常高于普通指數基金,但并非都能獲得“增強”的收益。以跟蹤滬深300指數的增強型指數基金為例,目前市場上有10只該類基金,其中5只成立時間在2年以上,從最近1年、2年的年化收益來看,僅興全滬深300指數增強(LOF)、中歐滬深300指數增強(LOF)獲得超越滬深300指數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