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9-16 作者:鐘天陽 來源:第一財經(jīng)日報
|
|
|
|
珠寶是能展現(xiàn)一個時代美感的東西,當我在《了不起的蓋茨比》電影中第一次看到黛西的時候,更加對此深信不疑。那是一個美得有些刻意的場景:白紗漫舞的客廳,有人從白色的絲絨沙發(fā)上慵懶地伸出一只纖長的手臂,在笑聲中撥開白紗——這只手上戴著碩大的方形切割鉆戒,隨意地放在沙發(fā)靠背上,托著黛西那張姣好而微嗔的臉。這時候出現(xiàn)在黛西手臂上的那兩只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的鉆石手環(huán),就像兩個烙印,將這個絕美的畫面深深定格在那個爵士年代。 就如同時裝的變遷一樣,19世紀末開始,即便代表著恒久不變的珠寶也在發(fā)生著設計潮流上的變化。從19世紀末在法國興起的新藝術風潮,到20世紀初的愛德華風格;兩次世界大戰(zhàn)先后催發(fā)了20世紀20年代的裝飾藝術和20世紀40年代的戰(zhàn)后新風;直到20世紀60年代,當代藝術的風行,又讓我們看到了顛覆傳統(tǒng)的設計。顯然,珠寶也有屬于自己的時代。 在這一點上,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實在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爵士年代的回響 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傳統(tǒng)的文化和社會準則受到挑戰(zhàn),關于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到處彌漫著狂熱的興奮和膨脹的自信。在這樣一個年代形成了一種名為“裝飾藝術”(Art
Deco)的藝術風潮。回字形紋飾、幾何圖形的拼接、金字塔造型等埃及元素紛紛出現(xiàn)在建筑的外立面上,古老與摩登激烈碰撞,代表著復興的城市精神。隨之衍生出的裝飾藝術風格珠寶,也引入了建筑的思維:純粹的線條、對稱簡潔的幾何輪廓,呈現(xiàn)出獨有的時代氣質(zhì)。 近百年后的今天,《了不起的蓋茨比》再次被導演巴茲?魯赫曼搬上銀幕。影片極盡浮夸奢華之能事:錦衣華服、觥籌交錯、紙醉金迷,每個場景里的每個細節(jié),都在提醒觀眾那個瘋狂享樂的年代,尤其是那些裝飾藝術風格的珠寶。 在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主人公佩戴的裝飾藝術風格珠寶就讓人直觀地感受到由紐約頂層公寓和長島莊園所構成的上流社會形象。那是黛西第一次出現(xiàn)在蓋茨比的瘋狂派對上,金色短發(fā)上環(huán)繞著的頭飾幾乎奪去了她一半的光彩:四枚鉆石鑲嵌的“橄欖枝”匯聚于規(guī)整的圓形扣飾,輕巧的珍珠流蘇則順著扣飾垂墜在耳邊。黛西用第一次登場的姿勢托著下巴,看著樓下舞池里的鶯歌燕舞,臉上滿是喜悅地說:“These
things excite me so!”(這些簡直讓我太興奮了!)有趣的是,這個名為“Savoy”的頭飾與倫敦The
Savoy酒店同名,整個酒店浸染了愛德華年代風格與裝飾藝術,也一直是倫敦百年來名流聚集的風云場所。 單從這一件頭飾就不難看出,珠寶商Tiffany為了給這部電影呈現(xiàn)爵士年代的珠寶風情確實下了不少功夫。這部電影中所有的珠寶都是在巴茲?魯赫曼和服裝造型設計師凱瑟琳?馬汀(Catherine
Martin)共同參與下量身打造的,“準確契合時代”是設計的關鍵。不僅是女主角的珠寶,即便是蓋茨比的方形縞瑪瑙袖扣、金屬煙盒以及那枚鐫有雛菊圖案的長方形縞瑪瑙戒指,都被幾何元素貼上了“裝飾藝術”的標簽。尤其是那枚鐫刻著雛菊的戒指,在電影中成為尼克認出蓋茨比的線索,更牽扯出蓋茨比與黛西之間的往事——雖沒有鉆石頭飾的驚艷登場,卻在更多的人心中留下印象,讓人感受到爵士年代的執(zhí)拗與決絕。 “新藝術”魔法 電影詮釋時代,電影中的珠寶則有能力定格時代。是否還記得在電影《紅磨坊》的末尾,公爵為取悅女主角沙婷(Satine)而特別送給她的那條鉆石項鏈?這條同叫“Satine”的項鏈,由澳大利亞珠寶設計師史戴菲諾(Stefano
Canturi)設計,鑲有1308顆鉆石,重達134克拉,也呼應著女主角在戲里為紅磨坊“閃亮鉆石”的美名。這條項鏈大量采用了樹葉與小型玫瑰的元素,大量的框架則用扭曲的“玫瑰枝條”來表現(xiàn),仿佛一座精心修剪過的鉆石花園。 這條充分利用自然植物為靈感的珠寶作品正映射出當時在法國興起的“新藝術”(Art
Nouveau)風潮。巴黎的19世紀末期是一個矛盾的時代。那時,法國經(jīng)歷了普法戰(zhàn)爭的失敗,巴黎充滿著一種精神的空虛和浮躁感,整個城市變成了聲色之都,而這個時期卻是法國各種藝術流派爭奇斗艷的時期——“新藝術”就此誕生——鐘情于鬼斧神工的自然、悠遠亙古的神話,它把風幻化成流動的曲線之美,把花卉、植物、動物納入頻繁使用的有機元素之中,讓作品充滿了生長和律動的活力。 在電影中,公爵代表了巴黎的聲色犬馬、頹廢空虛,劇作家男主人公則代表了生機勃勃的新藝術浪潮。于是,當我們看到“Satine”項鏈被公爵戴上舞女的脖頸,劇情人物的沖突和時代的矛盾完全在這條絢麗的項鏈上得到呈現(xiàn)。也許百年之后這部電影已難尋載體,但記錄那一場時代沖突的珠寶卻很可能沒有發(fā)生一絲改變,這也許是珠寶的迷人之處和可怕之處。 誠然珠寶擁有定格時代的力量,它們能夠如魔法般讓電影語言得以升華,但前提是——必須得找對這些珠寶。相比之下,2012年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對于珠寶的“拿來主義”讓很多影迷深表不滿。影片中安娜所佩戴的珠寶全部來自Chanel的Joaillerie系列——故事發(fā)生的19世紀,比香奈兒品牌的誕生早了幾十年。 甚至在安娜和渥倫斯基擦出火花的那場舞會上,與安娜的黑裙搭配的首飾也變成了香奈兒的珠寶項鏈,而非小說中描寫的小花冠。然而,對于電影院中的觀眾來說,這些既非定制亦非復古款的珠寶顯然只會讓人頻頻分神聯(lián)想到另一位傳奇女性和她所處的時代,簡直有一種穿越之感。
|
|
凡標注來源為“經(jīng)濟參考報”或“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chǎn)品,版權均屬經(jīng)濟參考報社,未經(jīng)經(jīng)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