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早該在2008年底終止的信托計劃因清算糾紛,將建行及天津信托卷入其中。2007年12月29日,天津信托一款名為“建津財富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成立,該信托計劃規(guī)模為10056萬元,期限為1年。但一年之后,天津信托將該信托計劃展期,亦由封閉式改為開放式,之后于2010年12月29日再次展期,并于2012年12月29日終止,最終虧損幅度為51%。
6月19日,投資者劉建霞、楊希福等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建行天津分行寶坻支行存在隱瞞信托產品風險特征、未對投資者進行書面風險評估理、向不合格投資者出售信托計劃等行為,天津信托在管理信托計劃中擅自展期損害投資人利益、向不合格投資者出售證券投資信托計劃,投資人已委托律師向銀監(jiān)會投訴以上兩家金融機構。
客戶稱未授權他人代簽名
楊希福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時建行未對他進行書面風險評估,寶坻支行理財經理湯文舉口頭承諾最低收益30%。不過,該說法記者未能向湯文舉求證。
投資者提供的一份
《信托合同》顯示:“在信托計劃推介期內,自然人加入本信托計劃時,須將信托資金交給資金代理收付銀行指定網點或受托人營業(yè)地點或信托資金劃至受托人指定賬戶,同時簽訂信托合同。”
但楊希福稱,其購買該信托計劃時并未享受如此
“待遇”:“2007年12月24日,我向銀行交款50萬,只有收據,沒有信托合同,而且2007年合同上我也沒有簽字,也未授權讓人代簽。當時只有《中國建設銀行天津市分行代理收款憑證》,寶坻支行工作人員以存折未蓋章為由,并未立即給我存折,直到2008年12月29日,才從寶坻支行領回一個存折,作為本信托計劃產品專用存折,而存折上顯示的簽發(fā)日期為2008年12月3日,但銀行工作人員一直沒告訴我密碼。”
根據楊希福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資料,2007年12月24日簽字的信托合同上,“楊希福”三個字赫然在列,但明顯與其在其他資料上的簽字不同。
“那根本不是我自己簽的,我也從未授權他人代簽。”楊希福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楊希福稱,2012年10月,建行寶坻支行工作人員第三次找其簽展期合同,理由是信托計劃已經虧損51%,如果不展期,虧損將從浮虧轉為實際虧損。此時,楊希福才知道產品有風險,而且已經產生巨額虧損。在楊希福的再三要求下,寶坻支行在2012年12月29日將存折密碼告訴楊希福,但50萬元僅余不到24.6萬元。
建行天津分行在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資料中很多情況不屬實。由于相關事項涉及客戶隱私,我們不方便透露相關細節(jié)。”
銀行建議司法解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的一份錄音材料透露,今年4月份建行方面曾在寶坻支行與投資者商談私了。
該錄音顯示,一位自稱主管業(yè)務的周姓副行長稱,“這是2007年開始的,整體范圍來講,這個產品是面向全市范圍內的,現(xiàn)在可能還剩十幾份,其他的或者退出了或者別的了,都沒有問題。”該副行長還表示,劉建霞虧損的35萬,其個人可以承擔60%。
“4月份曾有行領導找我們談私了,可以補償部分損失,但至今一分沒給。”劉建霞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楊希福則稱,“4月時,支行領導說可以全額補償,但6月后他去了趟天津,就變卦了。”不過,該錄音材料所提及的內容,未獲建行方面證實。
“過去在與客戶的接觸中,我行一直建議客戶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相信嚴謹?shù)姆烧{查可以核實相關問題,作為負責任的商業(yè)銀行,我們會全力以赴配合司法調查以切實維護客戶合法權益。”建行天津分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天津信托方面,其市場部一位工作人員先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否認該公司發(fā)行過上述產品。當記者將天津信托官網上的信息告知該工作人員時,其又說間隔時間太久,將向業(yè)務部門及領導反映情況,會給記者一個答復。但截至記者發(fā)稿時,未收到天津信托方面的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