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收藏領(lǐng)域,涉及面很廣,普通收藏者受限于財力、鑒賞、資源等因素,想要達到一定的收藏境界難度不小。因此,有不少藏家獨辟蹊徑,專門收藏相對冷門的雜項藏品,如此不僅在經(jīng)營方面更為得心應手,也容易取得成就。用料考究、制作精美的古董眼鏡,其實就是一種很好的另類收藏。
眼鏡最早誕生于十三世紀的歐洲,明代中期時由胡人客商帶入中國,屬于極為珍異的物品,當時一副眼鏡需以數(shù)匹良馬才能換得。明宣宗曾將眼鏡作為福利,賜給左右的近臣。當時的眼鏡,已經(jīng)初具現(xiàn)代形態(tài),鏡片采用玻璃(1458,-28.00,-1.88%)制成,比銅錢略大,鑲嵌在金屬的鏡框內(nèi),可以折疊開合,專供年邁眼花、無法看清小字的老年人使用,名為靉(ài)?(dài)。本意是形容云氣濃郁彌漫、天色昏暗的樣子,用作眼鏡的名字,則有一掃陰霾、重見光明的意思。
直到明代后期,眼鏡還很少見,以至于當時不少人都以為眼鏡是用出自西方的海貝制作成的。明代著名書法家豐坊說:“乃活車渠之珠,須養(yǎng)之懷中,勿令干死,然后可照字。”認為眼鏡是用車渠貝制成,是有生命的物事,不用時須放在懷里養(yǎng)護,勿使其失去水分干死,才能用于照字。清初,眼鏡隨南洋商船大量進入中國,但價格依然貴逾珠玉。此時的眼鏡,還無法直接戴在臉上,寫字作畫的時候,須以一條綾絹系在眼鏡框的兩邊,然后縛于腦后,才能清晰了然。后來,廣東的匠人根據(jù)舶來的眼鏡用水晶仿制,品質(zhì)更出其上。康熙年間,大臣孫岳頒因年老眼昏,獲皇帝賜給水晶眼鏡。庶吉士蔣廷錫時任內(nèi)廷行走,見狀也代自己的母親曹氏向皇帝討要一副眼鏡,康熙滿足了他的要求,被視為極為殊榮之事。眼鏡在此時,還只是達官貴人、富有財力者的用物。
而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城市高度商業(yè)化,加之受不斷涌入的西方文化影響,不僅市井商販戴眼鏡是常事,一些視力無損的豪門閨秀,以及讀書人,也以佩戴眼鏡為時尚,表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雅高貴,彰顯溫雅的氣質(zhì)。清末諷刺小說《文明小史》的第二十四回寫道:“他的名望也漸漸低下去,只好穿兩件窄袖的衣服,戴上副金絲邊的眼鏡,風流自賞。”就是那一時期社會風氣的真實再現(xiàn)。
早期的眼鏡,鏡框多用玳瑁、象牙、獸骨、金銀、白銅等材料制成,鏡片則用天然水晶。一些眼鏡的鏡框上面還刻有花紋圖案,以寓吉祥;或者刻有制作的店鋪字號、使用者姓名、眼鏡的生產(chǎn)年代及時代背景,可以一目了然。
而收藏眼鏡,材質(zhì)的高低、外形制作的工藝、以及品相是否完整、紋飾圖案的精美程度、文化情趣,都是需要參考的標準。如果是名家制作或為名人用過的眼鏡,收藏價值也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