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人民幣于1964年5月15日停止流通。共印制11種面額、16種版別: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0元。當時第一套人民幣是1萬元兌換第二套人民幣1元。第二套人民幣在印制工藝上除了分幣外,其他券別全部采用膠凹套印,其中角幣為正面單凹印刷;1元、2元、3元和5元紙幣采用正背面雙凹印刷;10元紙幣還采用了當時先進的接線印刷技術。第二套人民幣的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tǒng)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yōu)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
10元券是第二套人民幣紙幣中誕生最晚的面額,1957年12月1日才發(fā)行流通。比其它面額整整晚了兩年零九個月。10元券原圖案為工農兵,因戰(zhàn)爭結束要體現(xiàn)和平,所以重新設計、審批、繪制、圖案改為工農,才正式定稿。由于當時的特殊的歷史背景,曾多次提出調整和改印,導致這張拾元券在印刷設計上出現(xiàn)面值和圖案不嚴謹情況。其紙幣長寬為
210X85mm,成為我國五套人民幣中長寬篇幅最大的一張,正面左側有國徽固定水印、三字冠、七號碼、膠印四色、凹凸印各二色,由于整張圖案正反面呈黑色故俗稱“大黑十”,四周尤其左邊有較寬空白邊也是二版“大白邊”的由來,其特殊性更是見證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流通時間短,這張紙鈔從1957年發(fā)行到1964年回收銷毀,實際只流通了6年半,由于當時物價水平局限,成為當時市場上主要交易的紙幣,消耗磨損嚴重,全新品相市場上非常少見而略帶“錯版”味道的拾圓大白邊成為第二套人民幣中名副其實的“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