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家具鑒定的過程中,許多專家學(xué)者都十分推崇“包漿”鑒別法。有些人甚至把“包漿”掛在嘴邊,“包漿”在他那里似乎成了鑒定古家具的靈丹妙藥。對此,馬未都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古家具鑒定沒有所謂的靈丹妙藥,“包漿鑒別法”也不例外。
嚴格地說,“包漿”一詞未見辭書。有人寫成“寶漿”,還有人寫“保漿”。無論何種寫法,這個術(shù)語大概出自北京木匠之口。從已經(jīng)謝世的北京魯班家具館的老師傅們稱“寶漿”來看,可理解為“閃著寶石一樣的光澤”。“包漿”也可以從字面上牽強地理解為“包裹著一層漿水”。舊時,講究的人家洗完衣服,都要將衣服漿一遍,以保持其挺括。南方人不說“包漿”,而是對應(yīng)地說“皮殼”。皮殼的叫法害了北方人。北方人從字面上以為“皮殼”應(yīng)該是一層很厚的物質(zhì),因為“殼”的本義就是如此。可南方人對“殼”的認識,并沒有北方人那么強烈。
無論“包漿”,還是“皮殼”,眼下幾乎成了商家及收藏家的口頭語。無論是否真懂,每個人都興致勃勃地談“包漿”、談“皮殼”,似乎古家具的收藏秘籍就在于此。其實,用文字來表達包漿(皮殼),應(yīng)解釋為長期使用的古家具良材,由于長時間置放在空氣中,其表面形成了一層帶有角質(zhì)特征的氧化層。由此可見包漿與污垢無關(guān)。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人都把污垢當作了包漿,家具買回家后舍不得清洗上面的污垢。許多新藏家,看著那些骯臟的寶貝家具,心里總不舒服,可又不敢清洗,生怕洗新了。對此,馬未都先生鄭重指出:可以非常負責(zé)任地講,一件真正的古董家具,任憑你怎么洗,也洗不新。如果一洗就新了,那一定是件贗品。過去,一件古家具弄到手,藏家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洗干凈。熬上一盆火堿,褪去污垢,然后修復(fù)上蠟,重新保養(yǎng)一遍。可現(xiàn)在的情形是,人們不敢動手清洗舊家具,任憑它在家里滿面污垢。
在此,我們建議每個藏家如果有機會的話,都能去世界各地的大博物館看一看那里擺放著的中國古典家具,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干干凈凈的,在那里向觀眾訴說著中國古人高雅文明的生活。而在全世界各大拍賣行創(chuàng)下天價的中國古典家具,也無一例外都是一塵不染的。我們自己身在中國古家具的故鄉(xiāng),卻把包漿即古家具身上的污垢這樣一個謬誤以訛傳訛,這無疑給了作偽者以極大的機會。
眼下所有的作偽者似乎都掌握了藏家這一心理,在家具所謂的“包漿”上特下功夫。因為他們所理解的包漿,正是他們以假亂真、欲蓋彌彰的手段。近幾年,無論在南北兩地,作偽高手都有很多辦法用包漿以假亂真,魚目混珠,其仿真程度即使高手中的高手,也需時日觀察方能得出正確判斷。反而是干凈的古家具對于高手來說,十分容易判斷,有修有配,一目了然。大行家都愿意辨識干凈家具,過程簡單而結(jié)論準確,原因就在于此。
辨識古典家具包漿真?zhèn)蔚哪芰Γ枰欢螘r間來磨練。觀察時,有幾點要注意:(1)觀察木材紋理,色澤是否自然。木材若有修配,在紋理及色澤上或多或少地都會存在差異。另外,修配及作偽時,往往都要染色,所以應(yīng)觀察家具色澤是否是浸染所致。(2)注意家具表面的風(fēng)化程度。家具使用條件不同,其風(fēng)化程度也會不同。即使同一件家具,靠墻面和正面,上面和下面都會存在風(fēng)化程度差異。要觀察這個差異是否自然,如發(fā)現(xiàn)有人為痕跡就要小心。因為木材的風(fēng)化是長期使用的結(jié)果,非人力所能改變。(3)注意接縫、拐角等連接處。許多作偽家具多擱幾天,這些地方就會出現(xiàn)收縮,露出新茬,從而令作偽者防不勝防。這一方法在北方地區(qū)尤為靈驗。
由此可見,“包漿”鑒別法雖說是古家具鑒別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可絕對,更不要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