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田本家的工作人員在表演《釀酒歌》 |
|
酒曲室 |
香甜的清酒、濃厚的大醬湯,是品嘗日餐時不容錯過的美味,不過這兩種美味都借助了“發(fā)酵”的力量。
2011年11月,日本政府開始籌劃為日本傳統(tǒng)飲食文化“和食(日餐)”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和食的特征就在于多樣的發(fā)酵食品,發(fā)酵文化可以說是“和食”的起點。在日本外國記者中心組織下,新華社記者日前隨其他外國記者前往有“發(fā)酵之鄉(xiāng)”美稱的千葉縣神崎町,體驗了發(fā)酵的神奇魅力。
神崎町位于東京東南約80公里處,面積約20平方公里,人口約6500人,日本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利根川從小鎮(zhèn)東側緩緩流過。據神崎町町長石橋輝一介紹,早在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神崎町就依靠當地產的稻米、大豆和優(yōu)質地下水,釀造酒、醬和醬油等,通過利根川的水運供應當時的江戶(后改為東京)的人們消費。
寺田本家建于1673年,是神崎町內一家有著約330年歷史的釀酒作坊。38歲的寺田本家專務董事寺田優(yōu)介紹說,隨著人們飲食生活發(fā)生變化,清酒市場停滯不前,寺田本家于10年前恢復了全部手工制作的釀酒工藝,致力于傳承傳統(tǒng)釀酒文化。傳統(tǒng)工藝釀造的清酒魅力獨特,釀造時間和酒桶不同,味道也各異,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來親身體驗傳統(tǒng)釀酒的過程。
寺田本家的釀酒期集中在每年10月下旬到來年的4月初。寺田優(yōu)說,這個時期最適宜與釀酒有關的細菌繁殖。
釀造清酒,第一道工序是將洗好的大米放到直徑兩米的巨大蒸鍋中蒸好,然后放到竹簾上晾涼,使溫度適宜酒曲菌繁殖。
第二道工序則是將晾涼的蒸米飯轉移到酒曲室中。進入酒曲室,記者的眼鏡片立即被水霧蒙住,原來為了適宜酒曲菌繁殖,這里通過電熱絲加熱,溫度達到三十六七攝氏度。寺田優(yōu)拿出一個稻穗,上面有一半已經變黑。這就是曲霉導致的,而播種在蒸米飯上的酒曲菌,就是從稻田里采集的這種霉菌。稻田里一旦出現這種曲霉,需要打藥消滅,而在釀酒時卻成了制造酒曲的寶貝。酒曲菌的功勞就是將米粒內的淀粉分解為葡萄糖。蒸米飯睡在幾張巨大的木床上,在這里放上3天,已經板結在一起,這就是酒曲菌的功勞,拈起幾粒米飯放在口中,覺得特別甜,有栗子般的清香,證明蒸米飯已經變成了酒曲。幾名工作人員將塊狀的蒸米打碎,放到盆里,運到旁邊制造酒母的房間內。
第三道工序就是制作酒母。制作酒母是指在低溫下將酒曲、蒸米飯、水放到大木盆中攪拌,雖然花費時間,但是能夠增加酵母和乳酸繁殖,促進發(fā)酵。寺田優(yōu)說,在攪拌過程中,生活在酒作坊內的看不見的酵母菌和乳酸菌也被攪拌了進去。
工作人員手持的長竹竿前固定有一塊厚木塊,這就是攪拌的工具。而制作酒母的最大看點就是工作人員一邊攪拌一邊唱《釀酒歌》。歌曲長達13段,“利根川水源流長,清泉涌出釀瓊漿……”吉慶的歌詞讓煩躁單調的工作充滿樂趣,還有一個功效是可以用歌曲來估算攪拌的時間,真正將勞動與藝術結合在一起。隨著不斷攪拌,大木盆內的蒸米飯、酒曲結合在一起,變成了黏糊狀。
之后,黏糊被放入大桶中,加入水,發(fā)酵四五十天。一個大桶上面已經漂浮著一層泡沫,記者用手蘸了點液體放到口中,覺得比酸奶還要酸,借助自然的乳酸菌制造的強酸遏制有害細菌繁殖,從而培育出優(yōu)良酵母。
第四道工序就是制造清酒的原漿了。酒母制造好之后,轉移到如同油罐一樣的巨桶中,然后再加入酒曲、蒸米飯和水,進一步發(fā)酵35天左右。俯視大罐內部,上面漂浮著比酒母桶內還要濃厚的泡沫,這就是酵母菌的功勞。在這里,蒸米飯被酒曲糖化,糖分又被酵母菌發(fā)酵,逐漸生成了酒精,這種糖化與發(fā)酵同時進行的獨特工藝被稱為并行復合發(fā)酵法。
寺田優(yōu)用長勺舀了一勺乳白的液體讓大家品嘗,甘甜無比,這些原漿過濾出酒糟之后,就是香甜的清酒了。這樣,靠著酒曲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功勞,清酒釀成了。寺田優(yōu)說:“釀造清酒的過程其實就是與微生物合作的過程。”
而大醬的制作方法,實際上和清酒類似,也要借助發(fā)酵的力量。神崎町的農業(yè)法人“神崎自然塾”代表鈴木一司就通過栽培大米、種植本地品種的大豆,然后利用這些有機糧食制造大醬。
大醬的制作期也集中在冬季,首先也需要將大米蒸熟后制作酒曲,然后添加鹽和蒸好的大豆,放到如同絞肉機的機械中粉碎,再加入水發(fā)酵。加入鹽是為了保質,一般需要加入十分之一的鹽,作為酒曲的大米和大豆則對半,不過酒曲越多,大醬就越甜。
鈴木一司介紹說,一般需要一年發(fā)酵時間,才能制成醇厚的大醬,如果發(fā)酵3年,味道會更加醇美。鈴木一司打開一個已經發(fā)酵3年的大桶,立即飄出了類似美酒的清香。
神崎町大力打造“發(fā)酵之鄉(xiāng)”的形象,每年都舉行酒窖節(jié),吸引約3.5萬人到訪。此外,每年還有數以百計的人從東京等城市前來參加“神崎自然塾”組織的農業(yè)體驗,參加播種、割草、收獲和制作大醬,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發(fā)酵文化。鈴木說:“近20年來,神崎町人口減少,失去活力,而最近在發(fā)酵文化帶動下,神崎町又出現了活力,年輕人也增加了。”
近年來,對農業(yè)和自然食品關心的外地人開始移居到神崎町。今年43歲的周埔宏幸原在東京從事房地產公司工作,2009年前往神崎町,利用鈴木一司種植的純天然大豆,開辦了月亮豆腐店;46歲的福士智之是千葉縣松戶市人,利用寺田本家培育的酵母,2009年在神崎町開辦了福先生面包房。
這就是日本食品中發(fā)酵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