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包括惲代英黃埔時期寫的軍事教材在內(nèi)的500多件革命文物在北京忠良書院展出。這些文物的收藏者王金昌說,在文物收藏十分火暴的當下,一些“紅色記憶”卻面臨著被忽視甚至永久性破壞的危機,亟待搶救性保護。
本次展覽共展出500多件革命文物,跨越從建黨前后到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時期,重點是馬克思主義早期在中國的傳播和建黨前后到七·七事變之前的文物。包括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報刊、原版書籍、歷史照片、文件資料,還有許多當年使用過的徽章、郵件、糧票、錢幣等珍貴實物。許多藏品是首次向公眾展示,其中不乏珍品、孤品:如蘇區(qū)石印版的《中共六大黨章》,專家認為可能是于今僅見的一份單行本;中華蘇維埃時期鐵制的銹跡斑斑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徽,由于其材質(zhì)不易損壞,當年被紅軍戰(zhàn)士攜帶在身上,便于在戰(zhàn)時惡劣環(huán)境中隨時進行入黨宣誓;一紙發(fā)黃的中華蘇維埃開具的村民結婚證和廢婚證,反映蘇區(qū)婚姻自由;一封紅軍家信:“……只有取得第五次反圍剿勝利才能保障分田勝利”。
文物的提供者是中糧集團總裁助理、紅色文物收藏家王金昌,他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收藏革命文物,20多年間收藏了1000余件,此次展出的是他收藏的一部分。軍事科學院專家評價這些收藏是“珍貴的紅色歷史文獻和史料,具有較高的保存和研究價值。是對現(xiàn)有紅色史料的有益補充,是對革命文獻資料收集的貢獻”。
王金昌說,他的很多收藏來源于被清理的成堆廢紙里,主要包括三種情形: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博物館、圖書館大規(guī)模建設翻新,大量書稿和文件材料被清理廢棄;近年來,掃描技術和數(shù)字化的普及,使得很多圖書館的管理者忽視文字版本的保存,導致一些珍貴資料被當成廢紙流入社會;一些政府機關不注意保存重要文獻記錄,使得一些領導人和歷史名人的文字材料也被不經(jīng)意地當成廢品處理。
王金昌說,文字材料的實物不可復制,其所記載的內(nèi)容不容篡改,那些紙張經(jīng)年累月逐漸變黃的顏色,乃至被蟲蛀的痕跡,都在向人們訴說時間的變遷和歷史的真相,具有極其寶貴的歷史價值。
與一些機構所表現(xiàn)的對紅色文物的忽視不同,王金昌在收藏過程中常常被革命老區(qū)人們對歷史的珍視態(tài)度所打動。當他輾轉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收集文物時,得到很多老鄉(xiāng)的無私捐獻。他們常常無償?shù)匕炎约罕4娑嗄甑奈奈镓暙I出來,目的就是讓不以牟利為目的的收藏家能夠有朝一日讓這些文物重見天日,讓更多的人了解文物背后的革命史。
王金昌說,在當下的考古和收藏界,人們常常為某個皇帝的御批面世而歡欣雀躍,但是很少有人想到,那些刻有時代印記的革命文物,對后代和當下的人們更具現(xiàn)實意義,它們能夠帶領人們回到幾十年前,回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起點,理解共產(chǎn)黨的偉大,思索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