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華建敏、周培源等領導同志,從昔日的清華學子成為清華導師——難忘母校課堂
在清華園中,他們曾是青年學子,吸納知識,砥礪人格,終于成為經世治國之才。但心中難以割舍的“清華情結”,吸引著他們回到母校,擔當起“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責任,成了清華大學的老師。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朱镕基、華建敏等人。
班上的“業(yè)務尖子”
1947年,年僅19歲的湖南伢子朱镕基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就讀于電機系電機制造專業(yè)。在當時報考清華大學的眾多湖南籍學生中,他的考分最高,平均成績在80分以上,一進校就拿到了獎學金。
因為喜愛文科,英語又好,朱镕基剛進清華時“老想著轉系”,不過沒轉成,這也促使他下決心在工科埋頭鉆研起來。朱镕基的同窗好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回憶說,朱镕基學習很用功。當時,電機系的功課在全校是最難的,他卻應付自如,是班上的“業(yè)務尖子”之一,當過“課代表”。他待人誠摯,在同學中很有威信。
朱镕基非常熱愛文學。郭道暉記得,1948年的一天,他偶然從北平一家報紙副刊上讀到一篇署名“容基”的文章,作者正是朱镕基。“那篇優(yōu)美的散文題為《談愛與憎》,文中援引了高爾基的小說《母親》、曹禺的話劇《北京人》和托爾斯泰小說《復活》中論愛的格言,可以看出他當時的文學根底和志趣。”因為寫得一手好文章,朱镕基還常開玩笑說,自己做官是“誤入歧途”。
在清華園里,朱镕基結識了一群大師級的教授,每次回想起當年的情景,都感覺值得回味。“朱(自清)先生為人廉潔、謙虛。我清楚地記得他在同方部(清華大學小禮堂——編者注)講話的樣子,音容宛然。”“我們很喜歡去張奚若先生家里,坐在地上,聽他縱論天下,大罵國民黨。”199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在參加電機系60周年院系慶祝會時,題寫了“為學與為人”的贈言。
學習之余,朱镕基癡迷唱戲,曾在清華京劇隊當過票友。巧的是,清華電機系58屆畢業(yè)的師妹、后來與他結為伉儷的勞安也唱得一口好戲。朱镕基的孩子也都和清華有緣。朱镕基曾在同學聚會上說:“勞安在清華就讀時,在校醫(yī)院生下了我們的第一個孩子——女兒燕來;勞安在進行畢業(yè)論文答辯時,肚子里正懷著第二個孩子——兒子云來。”
學生運動的旗手
清華園不僅是朱镕基收獲知識與愛情的地方,更是他增強能力、樹立信仰的地方。1999年3月,以“人權衛(wèi)士”自居的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問中國時,朱镕基對她說:“我參加爭取和保障人權運動的歷史比你早得多。”他說的事,就發(fā)生在他上清華時。
1948年4月,由于南京國民政府發(fā)動內戰(zhàn),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北平各校掀起了“反饑餓、反迫害”的“四月學運”風暴,清華等校的師生員工舉行了連續(xù)半個月的罷課。為保護校園安全,清華的學生們成立了“護校糾察隊”,朱镕基是隊員之一,和郭道暉等人一起夜間輪流值班,拿著棍棒守護校園。
1948年秋,清華大學的十來位湖南籍同學自愿組成了一個“過共產主義生活”的小集體——“明齋117室生活小組”。朱镕基積極參與進來,并很快成為組織的骨干之一。小組生活的內容是組織讀書會,學習從解放區(qū)傳來的文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還辦了一份油印報《曉露》。朱镕基負責撰稿、發(fā)消息,還因為字寫得工整漂亮幫著刻蠟板。在《曉露》上,他和清華的同學們發(fā)表過吳晗、張奚若教授為青年所寫的文章,還撰寫了《歷史的道路》等文章,回顧“五四”以來的學生運動,以及清華、北大校園里的民主生活和爭人權爭自由的斗爭,還用紅油墨印出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新民主主義論》等書,供全校同學學習,在讀者中名聲大噪。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響。據當時的電機系黨支部書記李叔平回憶,朱镕基是支部里第一個自愿報名參軍的人。他作為班長,代表本班同學在全校大會上作了慷慨激昂的發(fā)言,還援引蘇聯(lián)小說《恐懼與無畏》中的情節(jié),說明勇敢是可以鍛煉出來的,為了保衛(wèi)祖國,革命青年應當不怕犧牲,無所畏懼,抵抗美國的侵略。后來,黨組織考慮到工作需要,沒有批準他參軍,并于1951年1月推薦朱镕基擔任學生會主席。
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期間,朱镕基不但要指揮、開動龐大的“學生會機器”,還要隨時在大禮堂召開全體學生大會,發(fā)表演講,動員和組織同學積極參加活動。他組織全校同學參加“五一”大游行,聲援浴血奮戰(zhàn)的志愿軍將士;動員同學踴躍參加捐獻運動;還同清華大學的校委會與青年團聯(lián)合制定了“全校愛國公約”等。后來,朱镕基任上海市長、市委書記時,有人夸他組織能力強、口才好,他說:“這是在清華當學生會主席時鍛煉出來的。”
1951年,朱镕基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他一直十分珍惜在清華的同窗情誼,他所在的51屆電機系,確實也是英才輩出,光院士就有4位。朱镕基曾在多個場合提到這個集體的優(yōu)秀,并深深為之自豪。清華這片沃土,是朱镕基厚積薄發(fā)、成為棟梁之才的根基。飲水思源,朱镕基在母校建校80周年的時候寫下“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身不忘”的詞句。
經管學院的院長
20世紀80年代,清華大學開始籌辦建立經濟管理學院,師生一致希望“邀請一名有才能、有身份、有名氣的人”來做院長,最理想的人選就是朱镕基。當時,朱镕基正擔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一職,在這個主管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行政部門,他愈發(fā)認識到:“中國最缺的不是技術、資金和人才,而是管理。”所以,當時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的同班同學李傳信和校秘書長呂森前來邀請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于是,從經管學院1984年4月成立起,朱镕基就親任院長,一直做到2001年。
開始,朱镕基每個月都會來學院一次,主持召開一次院務會議,討論學院發(fā)展工作的重大問題。到了1991年,朱镕基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尤其是1998年出任總理之后,因為工作太忙,他只能一兩年來學院一次。朱镕基曾說:“這些年,我給經管學院沒有做過什么事,甚至同學們想見我一面都難。捫心自問,心中有愧。”但師生們都將他傾注的心血看在眼里,認為他盡到了關心學生和推動學院發(fā)展的雙重責任。
在工作中不茍言笑的朱镕基每次回到經管院,見到學生們,總是十分開心。他的學生、北京鑫民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治平說,朱院長每次來都神態(tài)溫和、談笑風生。“他發(fā)言都從不打草稿,但思維敏銳、條理清晰,一些重要的統(tǒng)計數字都記得很清楚。”
朱镕基親自帶過4個技術經濟專業(yè)的博士生,看過他們的博士論文,并邀請國際上最優(yōu)秀的管理專家成立顧問委員會,對論文提出意見和建議。他在上海的時候,曾把學生楊宏儒交給上海市經委研究室主任,讓他們一起研究上海市的工業(yè)狀況。楊宏儒回憶此事時,不無遺憾地說:“他希望我能拿出些具體的改革措施來,但我當時太年輕,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想法,寫出的東西不是特別符合實際應用。現(xiàn)在明白他的期待了,可惜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朱镕基對學生們的諄諄教誨,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人生選擇。1986年7月的一個傍晚,在為經管學院畢業(yè)生餞行的宴會上,朱镕基得知其中一名學生將去美國留學,語重心長地叮嚀他:“你學成一定要回來,國家確實需要人才。”又在這位學生的畢業(yè)留言簿上贈言:“博采眾長,學通中外。”后來,這位學生在美國得到了去高盛投資公司工作的機會,但因為朱院長的話對他影響太深,于是決定放棄高薪,回國創(chuàng)建了投資銀行。
朱镕基一直以清華和經管學院為榮,出國訪問,都要表明他是清華的教授、院長。他以自己的影響力推動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高校與清華經管學院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很多大學羨慕清華有這么個好院長,也紛紛來邀請他,但朱镕基都婉言謝絕了。
2001年6月,朱镕基辭去了院長職務。在告別會上演講時,朱镕基動情地說:“今天,我告別清華,以后就很少來了。說實話,永遠也不來了。但是,請大家放心,我的心永遠留在清華。清華的每一個成績我都會欣慰,清華的每一個難處我都會關心,清華的每一個不足我都會指出。再見了,我永遠是一個清華人!”此后,朱镕基繼續(xù)擔任該院顧問委員會名譽主席,“辦世界一流管理學院”一直是他的心愿。
2004年,經管學院舉行20周年院慶大會,朱镕基發(fā)來親筆賀信,謙稱自己“當時根本不知如何辦學”,但看到今天桃李滿天下,“雖然自己出力不多,但感參與此建國興邦之大業(yè),實為我畢生光榮”。“縱我廉頗已老,但此心耿耿,始終和你們在一起”。
昔為才子今為師
與朱镕基一樣有“清華情結”的領導人還有很多,如華建敏、周培源、錢偉長、費孝通、華羅庚、周光召、李蒙、丁石孫等人。同在清華園,昔日的“才子”,變成日后的老師,他們的回饋比汲取更多。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原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1957—1963年曾在清華大學動力系學習,此后一直關心清華的發(fā)展。2009年,清華大學宣布成立啟迪創(chuàng)新研究院,華建敏欣然擔任首任院長,并聘請國內外頂尖的理論家、科學家、企業(yè)家等參與研究工作。
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錢偉長于1931年至1937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生院學習,1946年至1983年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副教務長、教務長、副校長,在清華園生活和工作了40多年。他非常注意對年輕人的培養(yǎng),經常鼓勵學生們向他提問題,甚至和他爭論。他的學生、清華航天航空學院教授謝志成曾感慨地說:“錢老作為大科學家,卻一點架子也沒有。”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孟祥發(fā)曾同錢偉長一起搞新型電池的研究長達5年,他回憶說:“那時科研經費很少,錢老就想盡辦法帶著大家去找舊電表等‘二手貨’加以利用,就這樣一點點地‘武裝’起實驗室,搞起了科研。他當年踏實勤懇的科研習慣,我們一直延續(xù)至今。”
同樣擔任過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的周培源,當年在清華大學是出了名的優(yōu)等生。1919年9月,17歲的他走入清華園,被插入了中等科三年級,由于各科成績優(yōu)秀,只一個月后就升入中等科四年級。中等科畢業(yè)時,又以第二名的成績自動升入高等科,后任甲子級級長。1924年畢業(yè)赴歐美求學。
1929年,清華大學聘周培源為物理系教授,這是當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一位教授。1947年到1952年,周培源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和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即使后來到北京大學任校長,也割舍不下他對清華大學的情感。
他的女兒周如玲曾總結說:“父親在清華學成、結婚、立業(yè),度過了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他在科學上所取得的成就起步于清華;他的世界觀、或說做人的準則也是在清華逐步形成。父親一生在教育、科學和社會活動諸領域中能做出矚目的成績,離不開養(yǎng)育他的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