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人們將注意力聚焦春拍之時,香港蘇富比春拍卻讓人記住了“私人洽購”這一詞匯。原來,那些在拍賣會上流拍的藝術品不僅能在拍賣會后的私人交易中被人“兜底”,還能超出“天價”。有人就此推測,今后藝術品私人交易將遠離拍賣會本身而劍走偏鋒,但更多人士認為,小圈子玩收藏,玩砸了“傷不起”。
藝術品流拍 私人洽購兜底
根據(jù)香港蘇富比提供的資料顯示,為期一周的香港蘇富比2011年春拍于4月8日閉幕。估價27億港元的3600余件拍品成功拍出近3400件,總成交額為34.9億港元,香港蘇富比歷年最高總成交紀錄再創(chuàng)新高。
而此前關注度較高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總成交12.6億港元,令市場始料未及的是,此前頗為業(yè)內看好的兩件瓷器——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圓膽瓶、明成化青花“瓜藤紋”官盌,最終以拍賣會后私人洽購的方式成交,成交價分別為2億港元和9000萬港元。資料顯示,“錦雞花石”圓膽瓶估價為1.78億港元,曾被業(yè)內稱為“最高估價花瓶”。
有人牽線 “密談”也能大張旗鼓
所謂拍賣會后的私人洽購,實際上是給流拍藝術品的第二次交易機會。基于種種原因無法在拍賣現(xiàn)場舉牌的買家,會在流拍后的私人洽購中獲得較好的議價機會,在這一過程中拍賣公司是否扮演第三方中介角色尚不可知。內地《拍賣法》嚴禁拍賣公司私下充當中介的行為,香港地區(qū)拍賣公司目前參照歐美商業(yè)法,因此比較靈活。
相關人士對此表示,在業(yè)內這是一種比公開拍賣更符合藝術品真實價值的交易方式,但一切必須在拍賣結束后,而且一般不會對外宣布,除非是像“錦雞花石”那樣的超級藝術品。不過更多人士認為,所謂私人洽購本身就應秘而不宣,此次將私人洽購成交價公開,有包裝炒作之嫌。
而在拍賣公司人士眼中,藝術品流拍后的私人洽購是“很正常、經常有”的情況,但拍賣公司如果知情,也應為之保密。某知名拍賣公司高管表示,如客戶在拍賣會上準備不足,或者由于其他人未舉牌而發(fā)生羊群效應,事后又希望對流拍藝術品擁有足夠的議價權,很可能由拍賣公司牽線,促成兩方合作。這種情況并不少見,“但沒必要到處說,否則大家都這么干,拍賣成交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組成就要發(fā)生變化了。”該人士表示。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資深拍賣師季濤對此則表示,在內地,拍賣公司登記過的藝術品必須上拍,不能私下交易,否則就超出了其經營范圍。“第一,我們的政策不允許;第二,如果私人交易,拍賣公司將同時承擔畫廊的角色,目前看來內地公司沒達到這一水準。”季濤表示。
大小通吃 拍企進行傭金保衛(wèi)戰(zhàn)
不過另有市場人士稱,拍賣公司為買賣雙方牽線的情況在內地也并非少數(shù)。原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藝術顧問,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王鴻勛介紹,有拍賣公司介入其中的私人洽購主要分兩種狀況。一種是拍賣開始前,相當于委托人撤拍,選擇經過協(xié)商的買家成交;另一種就是如“錦雞”圖膽瓶這樣,現(xiàn)場流拍后私人洽購成交。
由于拍賣公司對于拍品主人的信息是嚴格保密的,而買賣雙方相識的情況又很少出現(xiàn),所以需要拍賣公司提供牽線搭橋的服務,這一服務的費用必然比正常傭金要低。“收取買賣雙方的拍品傭金是拍賣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大拍賣公司的操作需要具備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這樣,未來的交易才好操作,因此打折的力度應該不超過5%。如果協(xié)商的空間太大,則拍賣公司的信譽度是會受到影響的。”王鴻勛說。
據(jù)記者了解,一些買家之所以選擇私人洽購的形式,與躲避拍賣公司日益上調的交易傭金有關。公開資料顯示,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長期執(zhí)行25%的買家傭金制度,國內的藝術品拍賣行業(yè)從1996年開始起步到2007年的12年歷史里,一直執(zhí)行著買賣雙方各10%的傭金制度,2007年后各家公司傭金比率均有所上調。而據(jù)北京東方大學傳統(tǒng)文化學院院長李彥君介紹,國內的藝術品拍賣中,私人洽購需要交納的手續(xù)費多在7%-10%,“盡管作為中介平臺的拍賣公司能靠掙取傭金來獲得利潤,但私人洽購為拍賣公司創(chuàng)造的收入仍然是很可觀的。另外,私人洽購可提高拍賣公司上拍品的最終成交率,目前大拍賣公司平均的成交率在70%左右,有洽購進行補充可以提高其成交率”。李彥君稱。
另有人士介紹,一般來說,大型拍賣會后都會出現(xiàn)私人洽購,在拍品返還給委托人之前,拍賣公司會聯(lián)系賣家,征得賣家對底價的意見。
小范圍交易 私購潛在風險更大?
“流拍本是正常現(xiàn)象,但有的拍賣公司為挽回自己的顏面,多會建議買賣雙方參與私人洽購。”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說。“即便交易真實,但大量社會游資進入藝術品市場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不少投資型買家從眾心理嚴重,往往市場熱什么就買什么,宣傳熱什么就跟進什么,完全不考察存世量和藝術價值。不久前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1.2億元拍出的民國瓷瓶就是最好的例子。拍賣的水分太大,一條保密條款做擋箭牌讓許多交易的真實性不好判斷。”姚政說。他同時表示,這已經使得很多藏家選擇私人交易來實現(xiàn)藝術品收藏,盡管沒有官方數(shù)據(jù)的佐證,但通過收藏圈的交易事實判斷,“不通過拍賣公司,而通過私人會所、俱樂部和沙龍的形式,尋找懂行,同時又具備收藏知識的藏家進行藝術品交流、交易已經占據(jù)藝術品交易近90%的份額”。姚政說。
但季濤對此的看法卻恰恰相反。在其看來,私下交易圈子小、魚龍混雜,雖然不排除民間有“高人”,但始終缺少一個陽光的交易平臺,以及多方面把關,其安全系數(shù)較低。“更可怕的,是那些有資金但不懂行的人被帶到這一私密交易環(huán)境下,被忽悠的幾率更高。”對此,某拍賣公司人士表示。當然,這并不是說拍賣市場沒有“大忽悠”。最近,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天價乾隆瓷瓶拍賣又有了新進展。這只瓷瓶的英國所有者至今沒有收到中國買家5300萬英鎊(約合5.5億元人民幣)的付款。該瓷瓶正面臨被重新拍賣的命運。很多人猜測,未付款的買家多半是后悔自己拍得太貴了。